梁艳明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心小学
摘 要:主题阅读不局限于特定的课本或文章,是根据一定的主题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它强调的是大量的阅读与广泛的阅读、对于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态度,注重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随着“主题阅读”课程改革实践不断进展,主题阅读的思维也不断深入师生的脑海和课堂,主题阅读的概念也越来越重要。阅读是通过文字认识世界,写作则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认识。所以,阅读和写作乃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关键字:主题阅读 小学高段 写作
学生的阅读素养一直以来都是备受教师和学者关注与重视的话题,主要源于其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主题阅读进一步延展了阅读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强调的是阅读的广泛性、延展性与多量性。注重阅读的质量,注重提升整体阅读能力。
由此,主题阅读的实践对于写作的机遇和优势显而易见。就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读和写不但呈现一定分离的状态,而且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困难的一个过程,学生会习惯性的回避、逃避,缺乏写作的兴趣和能力。这主要是由于没有足够的阅读来支撑写作,所以学生不仅不爱主动写作,而且也不擅长写作。而主题阅读注重的就是广泛阅读、主动阅读、多量阅读与多维阅读,所以促使主题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既是当下教学实践与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需要。
一、主题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
随着当下“主题阅读”教学模式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中得到发展,主题阅读这一模式不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这个过程中更加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与文学能力。但是阅读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与写作向来是相辅相成,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主题阅读能够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阅读素材,扩散文学思维,而写作则是将这些能力和思维进行运用,将它们反应在作文等成果当中,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不仅能够提升写作的效率和兴趣,而且又进一步巩固了阅读所得。
1.1主题阅读为写作提供更大空间
主题阅读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广泛阅读、主动阅读、多量阅读与多维阅读,优点则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方面的全面性、深刻性与主动性。《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这一目标的意义不仅在于浅层次的阅读数量,更在于更深层次的能力的提升,包括学生在阅读、写作、理解、认识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由此可见,相较于传统的阅读,主题阅读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又对学生的写作更有裨益。学生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写作的知识、灵感、素材与资源,为写作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支撑,让他们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下笔如有神”,在写作面前不再退怯、不再惧怕,而是积极主动、爱好写作。
1.2写作效果与需求增加学生对主题阅读的黏性
写作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来表达他们的认知、理解的重要方式,是他们用来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主题阅读的大量实践适应其特点,从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主题阅读所带来的益处,逐渐改善对传统写作持有的刻板印象,转变了对其认识和态度,从而对写作产生兴趣和意愿。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写作的习惯,爱好通过写作进行表达,而这些能力的提升源于对主题阅读的实践与运用。简而言之就是主题阅读实践所带来地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支撑了学生的写作。所以,当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并受益于写作时,这样的写作需求和写作带来的自身效果会促使学生更加倾向于进行主题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主题阅读的黏性便会逐渐增大,对写作呈现出来的兴趣也会日渐增大。
二、策略性促使主题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主题阅读与写作在理论上的不可分离与现实中的“读写分离”现象相矛盾,这一矛盾的显性使得主题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更加迫切,主题阅读模式所呈现出来的优点也同样使得将其与写作相融合显得更为迫切,而二者有效的融合有需要策略性的方法与途径。但是尽管主题阅读的实践能够给写作带来更好的机遇,二者的有机结合却还需要努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读写分离”的局面由来已久,由此在学生的认识中形成了思维定势,比如读书只读课本或者写作很难的想法,这些想法非常的普遍,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因此,将主题阅读与写作进行深入融合还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与指导方法。
1.1针对小学高段阶段特征合理设计教学计划
小学高段的学生一般是指五、六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小学生与更低年级的小学生相比,已经具有一些基本的意识能力和识别判断能力,对自己以及自身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知。所以,老师要针对这个阶段的小学生的意识特点、学习特点以及课堂需要合理性地、策略性地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比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跳脱课本,有意识地设计广泛的主题阅读与写作的接触与训练,节奏性地安排主题阅读与写作的任务布置与批改;或是让高段的学生自己进行单元主题的小组自主学习,自己归纳主题、自己拓展阅读、自己布置写作任务等,相互监督、相互批改,让他们自己尝试进行整个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安排,这样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同时也要注重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主题阅读与写作的内涵与意义的把握,而不只是仅仅让他们学会主题阅读与写作,而是既要会操作,也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1.2提升高段小学生进行主题阅读与写作的自主性意识
个人的意识对个人的行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也应当在学生自身的思维意识与认知当中投入工夫。尤其是处于高段的小学生,他们已有一些基本的意识认知,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高段的小学生对于主题阅读与写作的相关意识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与主题阅读与写作相关的知识与优势,并不断进行与此有关的练习,以及在课后或者生活中也可以教给他们关于主题阅读与写作的知识,这个过程是不断地在影响学生对于主题阅读与写作的认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不动声色的言语说服的过程。由此,学生对于主题阅读与写作的态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生改变,由陌生到熟悉再到习惯,这个过程助长了他们的自主性意识,而这个关于主题阅读与写作的自主性意识会指导他们的行为,也即自主地进行主题阅读的写作,而不仅仅依靠老师的指挥与安排。所以,重视学生对于主题阅读与写作的认识与态度,重视学生的意识反馈,也就是助力于学生进行主题阅读与写作的实践。
1.3有计划地进行主题阅读与写作的接触与练习
尽管高段的小学生已经有了某些自主性的意识和行为,但是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和引导仍然是老师。老师为学生设计和安排具体的主题阅读与写作的计划,把控着整个学习的过程的节奏与进展,老师的计划性与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才能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成长。因此,老师需要不断地让学生进行主题阅读与写作的训练,通过不断的练习让这一阅读与写作实践变得日常化、常规化,让主题阅读与写作形成习惯。但是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高段的小学生好不具有十分的自律,所以,就需要依靠老师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主题也读与写作的训练,来帮助这个学习习惯的养成。但是在这样一个长期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练习的强度和频度,避免让学生出现厌恶、反感的倾向,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1.4挖掘学生主题阅读与写作中的情感维度
情感在人的生活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情感通常会决定着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喜好,决定着人们将会采取的行动。小学高段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还未形成理智的思维和认知,但又具有了自己的一些情绪和情感,情感因素在他们的世界中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践行主题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和情绪,辨别这些情感和情绪,并且据此去调整原有的计划与安排,以求更好地适应学生自身。比如观察不同学生对于主题阅读与写作的情感反应,针对性地调整不同学生的学习安排;或者根据每位学生各自的兴趣安好,在日常学习之余,为他们设计符合各自特点和兴趣的主题安排,延展和巩固他们对于主题阅读与写作的黏性。这样将情感也纳入主题阅读与写作实践的做法,与单纯的实践行为进行结合,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主题阅读与写作融合为一体,产生全方位的效应。
三、结束语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不仅说明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也通过吸收和倾吐的比喻说明了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这也正是本篇文章的重心所在。在当下“主题阅读”的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主题阅读与写作不仅迫切地需要结合,而且还需要注重结合的方法与策略,最终让学生认识到主题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受益于主题阅读与写作,并且习惯性地进行主题阅读与写作。
参考文献:
[1]祝新华,廖先.通过主题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理念、策略与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13,34(06):101-106+157.
[2]李强.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