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能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弋江镇中心小学
当前,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学校有序复学复课,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在关注学生安全防疫的同时,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做到身心健康,快乐学习?我认为应从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来缩小学生间的心理差异,采取积极的行为来缓解客观压力,让这部分学生从情感、意志、行为上,尽量和全体学生保持协调一致,并且真正改变学生一些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长期来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需要做出的行为改变。同时,将学生有效疫情防控心理健康知识推送给家长,请家长们帮助孩子增强心理免疫,有效的获得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相心理支持,以减少家长和学生的心理担忧。
在学校层面,应将防控措施宣传到位,要始终把维护师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学校心理咨询室和各班主任老师要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压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管理,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确保师生身心健康,安全有序开展教育教学。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教育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包括体格、心理、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教育心理学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培养和提高,主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尤其是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课题,它是青少年获得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探究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对策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经验事实,借助科学抽象,对其进行本质的深刻的和系统的心理性认识,就能够指导教育实践活动。为此,学校根据各班的调查结果,对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了分析,并从抑制不良心理的个性化教育中,努力探索心理问题的预防对策。
1、“厌学”心理预防:极少数学生由于心理发展迟缓,学习进步不明显,考试成绩不佳,对学习失去信心;又由于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过分贪玩,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在辅导中,我们要让厌学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愉快的学习。
2、 “依赖”心理预防:现如今的学生,由于父母的过度呵护,大都是娇生惯养,从小在生活上养成了寻求父母保护、照顾的习惯,学习上自理能力很差,依赖心理很强。这就要求学校、老师、家庭、社会加强联系,多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训练学生的独立行为,逐步摆脱依赖思想,走向自立。
3“自卑”心理预防:这些学生由于家庭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始终认为自己“不够优秀”,特别是一些有潜能的学生,自卑感特别重。在这类学生的教育中,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温暖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消除自卑感。
4、“孤僻”心理预防:由于个别学生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环境、自身性格、遗传因素的影响,其行为表现为不善言语,喜欢独处,性格孤僻。在教育中,教师多引导,与其交朋友,共同树立起对人、对事求实的态度。在群体中,努力缩短与这类学生交往的心理距离,让他体验到来自他人的温暖和关心。
5、“失控”心理预防:少部分学生遗传、习惯、行为等原因,存在自控失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上课时候不守纪律,随便讲话,好做小动作且不听教育。这类学生因不能调节自己的情绪,特别需要老师加强心理方面的辅导,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改变失调现象的关键,更需要老师坚决抵制其不良行为的发生,把它扼杀在萌芽之中。
6、“踊辨”心理预防:学生是非分辨能力弱,很容易出现好、坏不分的现象,更容易上当。在常规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应辨力和判断力,让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辨别能力。
7、“逆反”心理预防:这类学生,往往遇到批评、委屈、挫折,不能正确对待,心理承受能力差,表现出逆反、小气的心理;还因为有的学生,兴趣、爱好不广泛,个别甚至与老师、家长产生对立情绪。针对这些学生,教师首先要关怀、爱护体贴他们,缓和对立情绪,进行心理沟通,处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进行证明的调整各改正。
8、“后进”心理预防:这类学生成绩不理想,胆小怕事,无进取心,不思上进。老师首先要对其进行“榜样示范”教育,又要让其多参加实践活动,努力向困难挑战,还要鼓励他勇敢承担重任,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斗。
9、“失恒”心理预防:部分学生坚持到底的恒心不强,经常做事半途而废,怕苦怕累,学习行为上表现不能持之以恒。来说要耐心细致,经常激励让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的有恒心理。
(二)“健康心理”的诱导对策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普遍社会化认知能力较为理想的组织教育过程,在影响学生心理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所以,老师根据预设的目标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实施“健康心理”的诱导对策,可以增强健康心理养成的效果。
1、“认知能力”的督促性诱导:在诱导中,以“有意注意”和“意义记忆”为主,增加学生的心理认知的准确性、自主性,增强督促性的检查和要求,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2、“思想行为”的约束性诱导:学校以纪律、制度、行为规范来强制约束学生的心理行为、动作行为,让他们以学习为主,让学习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产生矛盾,使学生的加快心理在矛盾中得到发展。
3、“抽象思维”的深化性诱导: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行为的自觉性,教师应对抽象思维深化加以诱导,让学生建立起与外界社会的有效联系,进行更高水平的行为训练,从而更好地体现学校教育的优势。
4、“个性情感”的调节性诱导:学生的个性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实践领域的扩大,会在学习、生活、劳动、环境等方面,不断得到丰富和加强。小学阶段,三年级时一个转折点,教师要诱导学生发展自我意识,促使其转为内在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自控力,让学生建立起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
(三)“心理素质”的提高对策
教育心理学指出,心理素质的发展,是要求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的正常发展,并在情感、意志、行为上与整体协调一致。而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可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切教育的影响都是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活动取决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对策的影响。
1、“良好氛围”的形成:班集体要始终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使班集体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形成愉快学习的集体氛围,是心理素质提高的基础。
2、“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是心理健康的保证,是心理素质提高的条件。发展并拓展学生的智力,是每一位老师的职责。学生有了良好的智力,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行为规范”的养成:通过班风、校风的促进,可使更多的学生融入亲情,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关心集体,与人为善,懂得谦让,不嫉妒,不骄横,能正确对待与社会、家庭、学校环境的相处之道。
4、“自我实现”的调节:让每位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和别人以及社会现象,树立起自信心、自尊心,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只是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