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浙江省义乌市城镇职校,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让学生们不得不居家通过网络进行线上学习,这对于中职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本文从文化传承、语用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四个方面论述了疫情中线上古诗词教学对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线上古诗词教学 ;中职学生 ; 语文核心素养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打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的步调,学校开学延迟,大部分学生居家通过网络进行线上学习,而老师们则纷纷化身为网络“主播”,运用网络平台和各种APP小程序开展线上教学。在这场浩浩荡荡的“线上教学”活动中,不少教育界人士和家长都提出了质疑:学生在学校的课堂里不爱听课,在家里进行线上学习,会有效果吗?就算有效果,能超过在校听课的效果吗?
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半是中考中的“失意者”,在校学习时也很容易失去学习热情,长久以来的不良学习习惯和脆弱、易怒的心理常常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很难集中精神,甚至有时还会干扰正常教学。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很能代表上述质疑中的那部分“不爱听课”的学生了。但是,疫情下的“线上教学”真的对他们没有效果或者效果甚微吗?经过实践和研究,我认为,中职语文课堂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和资源,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我就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来论述疫情中的线上教学是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
一、品读诗词语言,传承中国文化
1.疫情让学生与古人“共情”,为品读语言创设了重要情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无论是了解内容还是感悟情感,都要从文本语言入手。叶圣陶曾指出:“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只在内容上去寻找,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部分中职学生常常会因为缺乏语言鉴赏能力而对古诗词望而却步,因此古诗词的教学课堂往往沦为了老师的“一言堂”,一旦开始 “品读”环节,学生就有畏难情绪。而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多数学生都感受到了生命的威胁和事态的严峻,“足不出户”、“恐惧”“担心”也成了一种常态。疫情让学生感受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从而也为古诗词教学创设了情境。以中职语文高教版高一下册为例,第六单元中收录的古诗词分别为:《将进酒》《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这几首作品的一个共性就是都为作者品尝了人生之“困”后写出的佳作。卡尔罗杰斯的共情理论提出,将自己置身于当事人角度理解当事人情感,能对当事人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引导。[2] 由此可见,当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人生困境后,他们就能更好地去理解与之相隔漫长岁月的古代诗词作品。比如,以前在讲到白居易《琵琶行》时,多半将分析的重点放在鉴赏对琵琶曲和琵琶女身世的描写上面,而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往往会一语带过,但是“青衫湿”这个意象才是大多数中职学生最难于理解的。白居易当时明明出门有马、饮宴有酒,生活质量与一般江州老百姓比还是高出一截的,为什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呢?通过对“青衫”这个文化符号的品读,结合疫情给人带来的困境,学生感受到了白居易的人生之困,进而分析出他的“肉体之困”(不能回京复官),和“精神之困”(不能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进而感悟“青衫湿”的大悲恸,最后才会对白居易要刻画琵琶女流光溢彩的形象恍然大悟。
2.线上教学让学生“接触”海量资源,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提供了便利。
在以往的信息化教学中,往往是把线上的资源(一般是视频、图片等)下载下来,通过整合用在课堂上,用时多、获取难,很多资源还要收费才能下载,给一线教学的老师备课带来了负担。在教室里播放多媒体资源时,往往又受到各种条件限制,造成播放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看不清楚等问题。而且,教室中那块电子白板,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够大”,没有年轻人热衷的“沉浸式代入感”。而线上教学就解决了这些问题,比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以直接在线上播放《经典咏流传》中此词的吟诵和歌唱部分片段,无需下载,快捷方便。再比如讲授《雨霖铃》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词中的哀婉与凄美,可以线上展示与之相关的风景图片、歌舞视频,还可以播放叶嘉莹等名家解读的片段。
海量资源让中职线上古诗词教学更加方便、内容更丰富多彩,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自主查阅资料,增强语用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要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需要大量积累的学科,而对于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如果没有大量优秀的语言文字资料的阅读经验,仅靠老师课堂上的讲授其实收效甚微。因此,教学的内容,如果要内化为中职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要培养他们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
1. 线上古诗词教学能促成学生自主查阅资料。
在线上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是课前、课中,也可以是课后。
课前线上推送导学问题、或是预习情况调查,让学生针对课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查阅。课后布置家校本作业,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也需要大量查阅网上的资料。线上学习让每个学生上网查阅都成为可能。比如,在讲授《雨霖铃》前,我推送的导学问题是“宋代初期,词的地位是远低于诗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没有自主查阅过,就不会了解宋词的发展历史,也就很难理解“词以婉约为正宗”的说法了,课中时也无法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由此看出,线上古诗词教学促成了学生自主地去查阅资料。
2. 线上古诗词教学能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
通过线上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训练,从而增强语用能力。比如,在学完《雨霖铃》后,我布置了这样的钉钉家校本作业:“柳永《雨霖铃》中的铺叙手法体现在哪里?”这项作业实际上是对课中内容的考查,但是课中时其实只是针对重点句进行了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铺叙”手法的运用呢?我对交上来的125份作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在70份作业中,有21份作业仅对课中讲到的那几句话进行了分析,而有40份作业是根据网上查找的赏析资料借鉴后作答,此外,有7份作业是未查阅但完成得较好的,还有2份作业是未查阅但是表达不清的。从抽样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线上学习的学生更倾向于查阅资料后再来完成难度较高的作业,而且经过查阅资料后,他们的答案比未查阅后完成的答案用语更精到、表述更有条理。
可见,线上教学有助于促成中职学生自助查阅资料,从而增强语用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多维比较分析,提升思维品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是个难点。在本次线上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多维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分析共性和差异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我设置了钉钉家校本作业:此词与之前学过的柳永《雨霖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个题目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比较,提升分析的能力,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通过之前学过的词的流派、作者性格、写作背景、意象特点等多个维度对两词进行比较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面对这个“难题”,有的学生直接在线上留言,认为太难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思考,并尝试分点作答。我将先交上来的12份优秀作业分享在线上班级群里供大家学习,并分享我的批语,让学生阅读后对此题有了更多的解题思路。有的学生甚至能从两词的共有意象“水”“月”入手来比较分析,虽然还不够深刻,但和以前单一浅显的思维模式相比,这是多么可喜的进步!
四、审视“无常”之美,提升鉴赏水平
《易传·系辞》有“《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的句子,可见中国古文化中已经有了“世事无常”的思想。现代教育家朱永新说:“让人成为他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个完整的人,应该具有抗挫的心理品质,学会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学会审视生活中的“无常”之美。本次疫情让绝大部分中职学生感受到了人间的“无常”,这也让线上古诗词教学能够借机提升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诚然,线上教学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我认为,在信息化教学成为大趋势的今天,线上教学是中职语文课堂合理且有益的一部分,能够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关于《国文百八课》
[2] 程启旺.共情技术在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1(12).62-63
[3]左郎.伯格森绵延概念的艺术思考[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0(10):0020-002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