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朗读热情,让语文课堂“读”放异彩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期   作者:聂国燕
[导读]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
        聂国燕
        广东省佛山市大良顺峰小学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几年,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语文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提倡语文课以读为主,于是以读代讲的教学形式被广为推崇,引入课堂。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课堂上的读书声逐渐多起来了。可是朗读教学的开展是否真正落到实处呢?不难发现,学生读课文时,破词、破句现象时有发生,往往课文已经学习结束,而学生读课文却还结结巴巴,即使要求背诵的文章也仅仅是和尚念经似的背下来,更谈不上声情并茂的投入。可见其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评价机制的聩乏
当今语文考试机制以笔试为主,没有一个完善的方法去评估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
老师与孩子们都把时间放在大量的练习上了,对朗读水平的提高自然也不够重视。
二、地方方言的影响
广东地区的孩子,受方言的影响,平翘舌不分,n、l不分等情况非常普遍,学生对朗读有一种畏难情绪,怕读,不愿开口。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越不敢读,读得越差;读得差了,越不肯读。
三、课堂训练的缺失
虽说现在课堂上都喊的是“多读多讲”的口号,可我们发现有的老师追求的只是读的形式,对其实效关注不够。在我们听到的相当一部分公开课上,学生是早已把书读得烂熟于心的了,老师所点的,大多都是几个尖子生出来“表演”,真正的指导流于形式;在日常的课上,要讲的内容太多,要做的题太多,只要有“读”这一步骤便可,只要热闹便可,往往是囫囵吞枣,草草收兵,语文课堂成为了孕育小“南郭先生”的温床。
那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语文课堂上总是书声琅琅呢?下面结合我本人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良好习惯,奠定朗读基础
1、用好课前三分钟:
孩子不爱朗读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怕,怕读得不好,怕太小声被人笑话。只要老师能帮助他们克服这一心理障碍,那课堂上,便不会总是只有那几个熟悉的面孔来捧你的场了。我曾接手过一个二年级的班,学生的基础较差,课堂上总是只有廖廖几人举手发言、读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决定利用好班里订的《日有所诵》,让学生习惯在大家面前读书。我规定每节课前要齐读五分钟,并请三位同学上台背古诗。之所以选择读《日有所诵》,是因为它里面的小诗歌,小童谣短小易记,音韵优美,容易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结果,学生从刚开始读得结结巴巴,到读得通畅自如只用了一周的时间。此时,我再鼓励孩子边读,边配上动作表情,学生创意十足,有的读起来是摇头晃脑,韵味十足,有的读起来是手舞足蹈,兴致盎然。而背古诗的同学,也由开始的腼腆害羞,声如蚊蝇,越来越习以为常,越来越能放开。及至后来,一打预备铃,班干便会组织同学们捧书,我们的语文课就总是在这琅琅的书声中拉开序幕。
2、让表情也成为心灵的窗口: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如果学生读书如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即使读得口干舌燥,却也无法入心动情。所以,在学生读书前,我便常常喊一句话:“把你的心放进去,让它在你的声音里,在你的脸上蹦出来。

”孩子们刚开始听到时,常常是捧腹大笑。我也会笑,并在笑中适当引导:当有的孩子读得声情并茂时,我便说:“他的**之心老师看到了。”相反则会调侃一句:“你把心藏到哪了?把它挂到你的脸上吧!”另外,态度与习惯之类的要求,也是常常提醒,尤其在学生练读、自读时更是加以强调。久而久之,孩子们便会懂得读书应用心去体味文字,“以声传情”,“以容传情”。
3、把书声带到家里:
俗语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觉得朗读也应该是常读常有,也应该要“读不离口”。在学校里,我们要保证孩子有充分的读书时间,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养成习惯,每天回家都要读书。二年级时,我利用家校联系手册,与家长共同监督孩子读书,定期进行总结评比,对在家里读书认真的孩子给予表扬奖励,激发了孩子们良性竞争的斗志,充分调动了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让琅琅的书声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二、优化训练手段,激发朗读热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为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我努力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目的。
1、独辟蹊径:
⑴生共晨读:其实,这本是一个美丽的意外。去年,某一天的早读课上,我听着孩子们自由读书,心中也在默读,突然觉得自己有个别字音读起来比较别扭,于是,我干脆也放开声音,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读起来。孩子们都投来了惊诧的目光,但看我读得认真,便也在班干的组织下继续读自己的了,声音却比原来更响亮了。后来几天,我也继续和他们一起读书,我发现,孩子们的晨读更自觉了,朗读效果也明显比以前要好,于是这个习惯便延续下来了。过去的早读课,都是老师在听孩子读,鲜有老师也在读的。而师生共读的形式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老师的带动,在乐中读,以读为乐。
⑵引入多媒体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大大提升课堂效率。其实,在培养学生朗读兴趣上,多媒体一直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喜欢嬉戏、玩耍。我便利用课件,展现课文画面,创设情境,配乐朗读。孩子们对这一方式很感兴趣。后来,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软件,能够用手提直接录音。于是,我把“现场录音”引入课堂,让它成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热情的“发条”。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首先分色选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话,然后,在班上进行比赛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进行现场录音,再播放录音,让孩子们根据朗读进行表演。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为了能够在比赛中胜出,以成为可以现场录音的嬴家,他们在练读时可真是憋足了劲,比赛的效果自然也是让人满意的了。

2、独具慧眼:
每一个班上都存在孩子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有的孩子因为对自己缺乏自信,始终不敢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有的干脆就觉得自己就是比别人差一截的。如何引导这部分孩子对朗读兴趣,使他们用自己童真的声音,为自己的童年描上绚丽的一笔呢?这就需要老师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有的孩子跃跃欲试,渴望的表情崭露于脸,却总是不敢把手儿举起来。老师一定要善于观察,把握时机,在学生背后扶他一把,主动让他们站起来朗读。老师还需要具备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对于孩子们朗读中的细微进步,给予积极地、大力地表扬。呵护那稚嫩的兴趣之花,并努力使之茁壮成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他们内心深处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读的积极性之后,朗读训练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两年来,我用各种方法,大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学校举行的校际朗诵比赛中,我班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在课堂上,孩子们爱读、乐读,读了还想读,真正在朗读释放了自己的个性,在朗读中激扬了童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