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期   作者:冉明燕
[导读]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可以让思维活跃起来,创造的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冉明燕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第六小学  
        摘要: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可以让思维活跃起来,创造的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笔者针对当前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现象,首先分析了成因,然后提出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他的发展中的作用,最后探讨了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提问式的教学法也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机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面对的问题,以达到学生没有问题为教学目标。然而,当前我们数学课堂上仍然是教师占主导,向学生提问,而不是学生的发问。学生依然是被动填充知识的机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运用自我能动性在提问的过程中获取新知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小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不能”提问的根本原因
笔者曾经专门调查了十所中心小学3到6年级100名学生,问:“为什么不提问”,98%学生选择了老师没有让我们提问。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最好评价是“听话”,不让提问只是一种现象,隐藏在背后的真正原因:(1)如果让学生提问教学秩序就乱了,教学任务就完不成;(2)能提问的学生看上去很灵活,考出来的成绩不一定好。看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教学评价。“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仍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无论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活动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了能力、情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必然会造成学生与教师都产生“唯书至上”的观念,凡是书上写的都是科学的、凡是教师讲的都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下,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在一些公开课上。
(二)教师的权威性是造成学生“不敢”提问的直接原因
“师道尊严、学而优则仕”长期统治着思想意识形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倍受人们的尊敬,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接受,于是教师的权威也就从小形成并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使学生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而且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因此,学生不敢也不想向教师提出问题,不敢也不想向书本提出问题,只是一味地接受。
(三)传统教学方法是造成学生“不会”提问的主要原因
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以提问代替启发式。首先考虑教师的问题,是不是学生的问题。显然,大多数问题是为了便于教而设立的,学生的观察、讨论、回答都是教师事先策划好的,学生只能在这些框框中打转,既使偶尔有学生跳出了这一框框,教师也会赶紧把他拉回来。那种一问一答,你(师)讲我(生)听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到底给了学生多大的思考余地,给了学生多少主动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还用得着探究?还会探究吗?当然也就“不会”提问了。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
1.确定以“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灵魂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是教学工作航标,又是教学工作的归宿。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改革过去课堂教学目标的结构,确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灵魂的新型目标结构,以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目标的灵魂,以这一灵魂目标统帅其它诸目标,指导学生与教师的活动。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首先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以权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使学生敢于自由发问。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迎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敢提问题的勇气,而后给予启发。再则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机制,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思维碰撞产生更多问题。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途径
为使学生的提问具有明确的目标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训练,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教给学生提问的角度和方法。(1)求解型: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某个概念,某种方法是什么的疑问。(2)研究型:从深入理解某个概念、某种方法的来龙去脉过程中提出问题。(3)商榷型:对教材或注解或插图或方法有未尽善处提出商榷性意见的问题。
三、因材施教,引导课堂交流的生发点
数学课堂交流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是组织课堂交流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引导话题中的生发点。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通过画图和操作实践,得出了各自不同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于是,我就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作为交流的生发点,重在引导学生说清楚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有的学生说成是把高除以2,即三角形面积成为半高与底的乘积;有的学生说成是把底除以2,即三角形面积成为高与半底的乘积;也有学生把除以2说成是用所得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对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少数学生忘记除以2 ,教师没有做任何讲评,而是出示这样的差错,让学生自己分析原因。其实,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纠正错误不能单纯地依靠教师的正面讲解和示范,而必须是一个由学生参与“自我否定和纠正”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提供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并引起必要的“观念冲突”,让学生在暴露思维的过程中发现并改正错误,正确地构建新知。
数学课堂交流会因学生情况的不同,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等显示出多样性。比如,在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我常常先示范式地引导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再让他们相互交流。在学生交流时,注意给他们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说透;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要适时加以点评或组织学生同伴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交流给予明确的反馈,以逐步提高学生开展数学交流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留一片“空白地”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在问题中发展自我,培养个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由小看大,并由小做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长期努力,才能够达到目标。教师们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素养,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来提升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更的问题意识和能力,从而真正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家明.影响学生“问题发现”的因素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5)
[2]王斌华.问题学习法[J].上海教育,2001,(2)
[3]刘兼,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冯秋霞,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改,全方位,2013,(11)
[5]张革栏,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原因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