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期   作者:李明 邢雪娥
[导读] 文化产业管专业一门交叉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李明  邢雪娥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文化产业管专业一门交叉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它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互联网和文化产业飞速发展背景下,传统的理论教学已无法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该课程能够结合互联网形成文化项目实践教学矩阵,以此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互联网+” 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的大众化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随着文化产业管理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示,文化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9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5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今年以来保持在8%左右的增速。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也相当迅速。自2004年开创以来 至今经教育部批准开设的本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已有200多家,本专科毕业生每年超过1万人。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中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出现供需两旺的情况,相反,却出现了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就业的状况,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行业发展速度快、而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反差,反映出当前文化产业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性强、能力突出,能快速适应企业具体文化产业管理岗位的应用性人才,实现与企业文化产业管理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是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局限性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在经济水平飞速发展基础上,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崛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专业。它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打破课程界限,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与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课程的验证性实验、模拟性实验、制作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等加以实现。
         实践教学对增强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活动的了解,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科间的隔阂、教材内容的滞后和教师经验的局限以及实践环境的限制等因素,使得学生对课程和实践教学所表达的内容,很难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对业务知识不熟悉、对企业运作流程不清楚,形成制约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发挥专业水平的瓶颈。另一方面,缺乏对贴近工作岗位实际的认识,职业素质难以形成;由于缺乏训练的抓手,交叉性学科的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较困难,特别是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更是非常困难。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贴近企业运作文化产业管理过程实际的,能够培养职业素质的,并能够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将多种实践能力综合运用提高的实践平台。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式与价值

(一)对学生
         “互联网+文化产业”项目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主动性、责任性、创造性的培养与发挥。有助于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知识的传授、创业能力的训练以及创业实践的开展。消除学生毕业时对创业的恐惧心理,树立了创业的信心。通过锻炼,同时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前的培训,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对教师
         教师是“互联网+文化产业”项目最重要的指导者,承担着项目风险、学生运作问题的解惑与授业,因此指导教师必须带着任务(项目)下驻企业,调研或参与管理,从而使得教师真正融入企业。教师入驻企业、深入市场,有助于他们及时获得文化产业项目项目涉及的行业前沿信息,为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提炼并开展课题、教学项目研究提供了保障。


(三)对学校
1.以 “互联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能使“产学”交替环节高效有序地完成,在整体上创新了传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管理方式。并且学生所作的项目可以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以及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为学校赢得荣誉
2.以 “互联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块组成
(一)面向市场,开发与教学融合的“互联网+文化产业”项目
1.品牌打造项目
         通过与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合作,以公众号、微博、抖音、为平台,通过营销策划和内容运营,为政府单位和企业打造品牌。该项目与专业基础课程《新媒体概论》《文化产业项目运营玉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广告学概论》相融合。
2.业务推广项目
         通过市场调研选择适宜“网红经济”营销的企业产品或业务开展产品网上营销与网上业务推广等创业项目。实现帮企业在网上推销产品,推广业务,开拓市场的目的,目前已经与宿州欧歌服饰集团达成合协议,为其进行产品的推广与宣传,同时与宿州华美传媒合作,搭建营销平台进行商品推销,该项目主要与专业核心课程《网络营销实务》、《新媒体前沿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相融合。
3.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
         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合作,依据市场所需,师生共同设计大学生创业项目,项目经过企业专家认证后,实施创业。 该项目主要与专业核心课程《文化旅游策划与运营》《网页设计与制》
(二)以“互联网+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为教学重点,改革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 “互联网+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将创新创业和科学技术教育融入到教学中,突出应用性,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现有专业教学考核办法,达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真正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三)以“互联网+文化产业”项目为主线,优化课程结构并开发应用型实训教材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较快,对于新兴技术往往没有现实教材,通过本项目可以建立以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以“互联网+文化产业”文化项目管理为核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开发应用型专业实践教材,实现课程教学与创业实践的完全融合,强化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结语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互联网+文化产业”不同于社会人员的互联网+文化产业,是充分利用当今便捷和廉价的网络资源,通过网上开店等方式进行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教学活动,这对于探讨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尝试。从事网络文化项目(包括产品营销、网络主播、内容运营等)运营的个人或小组,成本投入不大,项目管理相对简单,大可以在就学期间小试锋芒、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 ,实际运用能力,同时项目的实施能弥补校内模拟教学中教学内容死板、教条、不切实际、机械化等的缺点;能解决校外实习,学生不能深层次参与项目运作等问题。对教师、学生、合作企业、学校都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闫玉刚.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05)
[2] 曾芸.《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07)
[3] 王祚.“文化产业项目策划”课程的互动教学探索[J].传播与版权.2016(08)
[4] 增添.《“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传播.2013(04)
基金项目:1.应用型本科高校“互联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实践,安徽省级重大项目,2017jyxm0518,2.《传播学概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MOOC)示范项目,szxy2017mooc07,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我国乡村发展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9YJA840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