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赵艳玲
[导读] 教师要将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赵艳玲
        辽宁省凌源市瓦房店中心小学
        摘要:教师要将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识、感悟道理,通过情景创设、强化训练、生活引导,让他们已产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维持,并逐渐巩固形成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切实推进数学课程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    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关键。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有效促进其良好素养的提升呢?
一、激趣引入,唤醒感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图画、游戏活动、幻灯、录像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直观景象在课堂教学伊始导入教学,唤醒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进行了如下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它的兄弟姐妹,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驱使学生竞相回答。在让学生猜想之后,笔者又拿出一个用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做成的“小机器人”,此时学生内心充满探究的欲望,很自然地进人了学习情境,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做了良好铺垫,真正唤醒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充分利用课堂资源,使学生“欲罢不能”
        1.开放的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本身具有好动合群的天性,教师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学习,能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张扬。适时运用合作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不断提高。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一一列举”的策略学习中,笔者让学生分成4人小组,组内成员分工,有记录的、发言的、检查的。大家相互协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共同探讨,达成知识的优化;通过交流,大家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形成共识,找出了“一一列举”策略的最佳方案。学生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通过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消除了学困生的自卑感,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优等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全体学生在这种“平等、协作”的学习过程中大大提升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在教学中,我们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化学生的感知。
        3.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是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张通过动手剪和拼,平移后得到一个长方形,从而引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又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学生在画、量、剪、拼的过程中感知了相关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转化等方法探索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兴趣得到了激发。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念念不忘”
        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注重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如计算类型的题目要讲究技巧,让学生体会计算中的乐趣。同时多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里面有数学,用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比例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王芳同学妈妈的服装店前几天批发回一批羽绒服,20件批发价共3000元,准备售完。今天她又去服装厂进货,带去6000元,按原来的价格批发上次的羽绒服可进回来多少件?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作答,看谁的方法多,利用学生好胜、不服输的心理,激励学生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交流时先让学困生讲想到的方法,再让其他同学来补充,结果出现了归一法、倍比法、方程、比例等多种解法。这样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强化训练,发展兴趣
        良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强化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关键,教师要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情景,提供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并将书面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可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瓶,将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是什么形状的。有的学生沿着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把高瘦的圆体罐头沿高剪开,展开后是正方形。通过大家动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的周长乘以高。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侧面积的公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
五、生活引导,保持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由此可见,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将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的研究已成为小学数学教研的当务之急。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中得出对称的概念,再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通过观察,找出教室内黑板、课桌、粉笔盒,以及生活中的树叶纹理、楼房设计等是否是对称图形,通过实际比较,从中发现身边的对称图形,加深对概念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得到了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相互借鉴,相互比较,切实加强了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并从中认识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真正明白了生活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总之,教师要将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识、感悟道理,通过情景创设、强化训练、生活引导,让他们已产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维持,并逐渐巩固形成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切实推进数学课程向纵深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