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体育课耐久跑训练与提高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陈红霞
[导读] 耐久跑是人体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坚持长时间跑步的能力。耐久跑是中小学体育课中重要的运动项目之一,因为耐久跑是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重要运动形式之一,是综合身体素质的重要体现。
        陈红霞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湾潭民族中小学        443000

        摘要:耐久跑是人体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坚持长时间跑步的能力。耐久跑是中小学体育课中重要的运动项目之一,因为耐久跑是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重要运动形式之一,是综合身体素质的重要体现。另外,耐久跑对身体机能各方面会产生一系列的积极影响,同时,耐久跑也会让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疲劳,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课中既要重视耐力项目的发展,又要兼顾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及理论去指导和提高中小学生体育课耐久跑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 耐久跑 训练 提高 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耐久跑是新课标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无论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还是在中考体测成绩的《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耐久跑都是必测项目。另外,耐久跑是发展中小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耐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发展中小学生的生理机能,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对于他们的学习,身心、生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耐久跑是一项需要机体在长时间运动中,承受一定强度的运动负荷,会让运动者产生相应的疲劳反应。由于,这种运动项目属于单一周期性运动,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是恐惧的心理。这让耐久跑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如何运动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形式多样、趣味十足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耐久跑在体育课中的各种困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中小学耐久跑的意义
        耐久跑能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进一步促进身体综合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耐久跑作为中小学体育课中重要的运动项目,对于中小学生的生理、学校以及社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理方面,第一,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第二,有效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第三,直接影响着身体素质构成的其他方面,利于速度、力量以及协调能力的综合发展;第四,强化心理素质,磨练意志。在学校方面,第一,贯彻实施国家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提高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是进行文化教育的身体条件保证;第三,真正培养学生从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在社会方面,第一,加强中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拼搏的竞争意识;第二,排解学生不良社会情绪,减少社会动乱;第三,激励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
         二、耐久跑的生理基础
        中小学生大部分是7-15岁,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成长阶段,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平衡。骨骼发育快于肌肉,肌肉中水分较多,蛋白质和无机物较少,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较差,导致肌肉弱,易疲劳,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对耐力项目的适应性较差,但身体各器官有承受一般耐力练习的能力,进行适度的耐久跑练习,可提高肌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改进大脑皮层神经过程兴奋抑制的均衡,逐渐提高耐力水平,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提高健康水平。由此看来,在中小学阶段进行耐久跑练习,前提先要了解该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适当地安排运动负荷,有效提高中小学生有氧耐力水平。
        三、从训练学的角度,如何训练与提高
        耐力素质是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耐力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中小学体育课的耐久跑教学应该遵循科学的训练学理论,掌握相应的训练方法和多元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训练。


        在学期教学的全程中,首先,在教学初期,应该充分了解学情,包括学生的水平目标、基本身体素质、心理状况、对耐久跑的关注程度及其态度等方面。其次,设置教学目标;然后,依据学情和目标制定学期计划,进行教学设计;最后,依据体育课的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在具体每一节体育课中,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尤为重要。耐久跑的教学前期,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耐久跑的运动原理和意义,培养他们对耐久跑的主动意识;其次,逐渐进入耐久跑的技术动作的学习,其中包括步幅、摆臂、呼吸等基础技术动作;然后,在心理上进行引导,激励学生克服身体疲劳,顽强拼搏的意志,舒缓学生对耐久跑的厌倦心理;最后,在所有学生基本可以完成耐久跑练习的前提下,进行测评,针对学生运动成绩进行评定和反馈。
        在教学方法中,通常采用以有氧代谢功能为基础的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遵循循序渐进、有效控制、区别对待、适宜负荷、适时恢复等训练原则,依据学生实际运动能力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其中,教师对运动负方面的把握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一些生理指标进行监控,例如心率(120次每分钟,小强度;120-150次每分钟,中强度;150-180次每分钟,大强度)、最大摄氧量等,另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训练状态、情绪、心情以及询问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
        在教学形式中,由于耐久跑属于单一动作结构且周期性的运动项目,长时间的练习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是恐惧的心理,并影响到一系列有关于耐力素质项目的发展。因此,在中小学体育课耐久跑教学中,尽量避免单一的练习形式,在增强耐久跑的趣味性和吸引性方面,对耐久跑教学形式以及练习形式进行变化和创新。首先,课前引导,将耐久跑命名为户外越野、穿越火线等主题形式,避开学生对耐久跑的恐惧心理,从一些趣味话题开始引导;其次,课中练习,将耐久跑提前设计好的练习距离中,设置一些标志、图纸、障碍等,以游戏的形式来完成耐久跑任务;最后,课后评定,包括对课堂学生的评定、教学教案的评定。
        四、总结
        中小学体育课耐久跑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教师如何运用合适新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创新过程。耐久跑教学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只是传统的一味加强负荷进行长时间运动,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监控的训练过程,需要教师有宏观的教学计划,还有落到实处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计划中监控,在监控中调整教学计划。另外,中小学体育课中的耐久跑区别于专业的耐久跑训练,教师要从生理基础出发,把握好运动负荷,从训练学角度,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运用新颖的教学形式提高中小学生的积极性。
         五、建议
        (1)在制定耐久跑教学计划进行之前一定要对所教授的中小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了解他们的基本运动能力;中小学生体质各不一样,有一部分身体素质已经能够承受一般耐力项目的运动负荷,如果在课堂中没有给予他们更大点的运动负荷,不能有效促进他们的耐力素质进一步提升。而素质偏弱的那部分学生,给予负荷太大又会引起一些负面的影响。
        (2)根据耐久跑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耐久跑教学设计,把每一份耐久跑教案的内容安排落实到每一节课堂的教学中去;计划可以按时间段进行合理的规划,但前提是先确定教学目标。教案内容的安排是真正影响到学生耐久跑训练情况中去的,要落实,也要适时调整。
        (3)注重耐久跑教学评价与反馈,落实到每一节课后的评价和反馈;评价包括了对耐久跑课堂的质量的评价,还有对学生耐久跑学习的评价。这是对接下来调整耐久跑教学方案的客观依据。
        (4)建立耐久跑教学资料库,收集学生耐久跑运动成绩;
        (5)注重耐久跑课堂的教学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在足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不断突破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学会创新,为体育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对于耐久跑这种周期性单一运动结构的运动项目,更应该投入更多的想法和创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