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浅谈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 黄国莲
[导读]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想写好一篇习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小学生大都有“恐作症”。
黄国莲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羊角镇凰渐小学  525000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想写好一篇习作,应从如下几方面去积累素材:一、留心生活,捕捉素材;二、学好课文,积累素材;三、课外阅读,扩充素材;四、坚持写日记,积累素材
关健词:积累素材  留心生活  学好课文 课外阅读  坚持写日记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想写好一篇习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小学生大都有“恐作症”。作文时,学生常感到无话可说,甚至感到头痛,他们不是不知道该怎样写,而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没有写作的“源泉”,就如同没有原料的工厂,生产不出产品一样,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情况的出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观察与发现,从而造成了大事没有,小事放掉的局面,当然就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去积累素材:
        一、留心生活,捕捉素材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上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方可表达真情实感。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去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学会观察。观察是作文的基础,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写得具体。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多种多样,教师要予以指导。首先是观察目的的明确性,观察对象的确定性,学生的观察力还不是很强,对事物的观察很肤浅,不分主次。所以,在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如为了写“跳”,我组织了一次跳绳比赛,比赛前告诉学生:观察别人跳绳前作了哪些准备,姿势如何,怎样跳的,获得名次的同学又有什么表现等。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被观察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余的事物则称为背景。一般规律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则观察的对象就越突出。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的顺序应根据具体的观察对象来定,如观察景物要注意空间顺序,或由上到下,由近及远,从左到右;也可以按空间的位置的变化进行移位换景的观察。观察事物则适合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学生,加果把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情况进行比较,便会发现他们的异同,这更能有效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观察时必须有具体要求:真实细致,运用多种感知,以提高观察质量。确定观察点,观察面不要太大太杂,观察者尽量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知。如:写荔枝,用眼睛看,一串串荔枝挂满了枝头;用手剥开,一颗颗晶莹剔透,像美丽的凝脂;再闻闻那诱人的香味;尝尝那甜甜美味,这样一来,对荔枝的观察更细致,了解也更全面,写起来也有内容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兴趣而愿意观察。从而主动地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实现三个转变:变无心为有心,变无序为有序,变用眼为用心。

观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也是作文内容具体生活、真情实感的前提,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朗,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二、学好课文,积累素材
        课文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材料,也是学生写作的典型范例。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也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如《穷人》这篇课文,作者重点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伯父救助车夫时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深刻地描绘出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怀。这些课文就要训练先生如何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等。
        三、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小学生的阅读在写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我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名家名著,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摘录出来,久而久之,学生既积累写作素材,又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加上创作的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四、坚持写日记,积累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文章。勤能补拙,练能生巧。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把每天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字数不在多少,重要的是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其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生活中作文素材俯首可拾,我们要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到用时方可信手拈来,下笔有神,一气呵成。
        总之,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训练密不可分,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作文点评报.小学版》2013年第3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