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830026
摘要:当今在《新课标》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师生互动”因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的热点话题。但是通过观察,在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互动存在许多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相符合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只见师动,不见生动”,课堂的教学气氛很是枯燥沉闷,课堂效率也无高效可言。因此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思维互动在通用技术课堂的渗透与具体操作,研究思维互动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并通过反思总结出思维互动在通用技术课堂操作的具体方法与注意事项。
关键词:通用技术、思维互动、教学效率。
师生互动更深层次地体现为一种思维的互动,它应当是一种心灵火花的碰撞,其中代表性体现的章节是《技术与设计1》第五章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方法》中的“如何进行设计分析”部分。
一、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设计分析是第五章的教学重点,合理的设计分析是成功进行技术设计的关键一步。学生具有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中的人机关系的分析等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并已经有过在“设计的一般过程”中进行设计制作的感性体验。设计分析是一个将人对产品实际需求进行归类、总结、转化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对外部世界敏锐的观察力,又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从思维角度看,要求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故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思维互动非常合适而且有必要。
二、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方案的构思过程中考虑到的许多问题是模糊的,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也是不具体的。怎样把这些模糊的,零散的,不系统的,不具体的设计想法变为我们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具体方案呢?这就需要进行------设计分析。如何进行设计分析呢?我们可以根据设计的具体要求进行思考,这些要求归结起来就是从人、物、环境三个方面去设计分析。首先来说对人的分析。人,就是使用者,对人的分析就是从使用者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去分析。物:就是从造型、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去分析。环境:就是从环境保护和适应性两方面去设计分析。我们就以巴旦木脱青皮机为例带领大家一起进入设计分析的世界。
首先是人的设计分析。怎样从使用者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去设计分析呢?此时没有学生发表观点。我试着提问了一句:“这些种植巴旦木的农民的年龄一般在多大?这个年龄段的农民有什么生理及心理特点?”学生们此时就开始有话说了。学生甲说:三四十岁,文化水平不高。学生乙说:希望机器便宜、好用。学生丙说操作应该简单、省电。此时课堂很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这就定准了师生互动的“起点”,首先找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
其次是物的设计分析。这时候都不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就分析出来了。造型方面:简单,不需要装饰;材料方面:结实、耐用、价格便宜;功能方面:只需要巴旦木脱青皮,或者能脱核桃的皮也可以。不需要其他附加功能。
最后是环境的设计分析。从环境保护和适应性两方面去分析,学生此时就有点“一知半解”。学生说在环境保护方面就是要注意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适应性方面不会分析。这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点”。心理学研究表明,
我总结说:“一个完整的设计分析过程就是这样的,现在同学们自己回忆下整个过程,构建一下自己的思维结构,顺便看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这样,一台脱皮机器的雏形就隐隐约约在学生们的脑中闪现了。我此时问学生:现在给你们一张纸,你们是不是就可以动笔画下脱皮机器的雏形了吧?学生们集体大声地回答说不是。我说对的,下面就需要对脱皮机的各部件去进行设计分析,主要分析各部件的功能、类别及其性能等。
在分析中要增加对各部件安全要求的分析,这样我们才能画出脱皮机的雏形。由于脱皮机的各部件距离我们的学习生活比较远,我们重新选择一件距离我们学习生活很近的物品进行设计分析。
接下来让学生4人为一组进行乌市一中绿谷校区高中住宿生台灯的设计分析。时间为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教师要在教室里面走动,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师生互动的成分,帮助学生学会技术性地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10分钟时间到后,各学生小组呈现出来的结论与课本上的几乎差不多,除了在适应性方面、各部件的安全性方面需要稍微补充下。
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思维互动的体现非常明显,学生只要时刻跟紧老师上课的步伐,就是思维互动的成功体现。因此师生互动不是盲目的。我们应该结合所教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来组织师生互动,从而体现师生互动的价值。
作为一节通用技术课,通用技术思维的体现始终是核心。然而,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客观存在着差异或者教学内容的难易,会使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师生互动的成分,帮助学生学会技术性地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便显得尤为重要。
在《技术与设计2》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章节也体现了思维互动的操作,印象深刻的是在《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一课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了多次投篮过程的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后,让学生阅读PPT上电冰箱的工作过程,自己在纸上试着画出电冰箱工作过程的方框图。我们知道,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的画法是整个通用技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同学望难却步放弃了。学生刚好之前进行过校级篮球比赛,热情还没有完全褪去,我就选择了单次投篮和多次投篮作为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典型事例来进行分析示范。再次让学生自己画出电冰箱工作过程的方框图,教师必须在教师走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技术性地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将难点巧妙地突破。
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有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
三、思维互动在通用技术课堂上的操作注意事项
1、由浅入深,进行循序提问,让学生能说。问题太深,学生高不可攀,不敢问津;问题提得太浅,学生不假思索,随口应答,也会使学生兴趣大减。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使问题设计精彩,学生回答得也精彩。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不至于思维跳跃太大学生一下接受不了。
2、借助联想展开想象,进行拓展提问,使学生想说。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体会。
3、抓住重点,进行突破提问,让学生会说。让学生感同身受,进入通用技术教学的情境中,体会通用技术的精妙,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强化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之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一问就能提挈全篇,这样提问,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使教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技术性地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将难点巧妙地突破,从而引起思维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张启军.教师角色的定位—基于通用技术项目教学的视角[J]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2013(5);
[2].鲍珑.刘建明.刘海林.王德平.通用技术课程常见的课型及组织[EB/OL];
[3]师生互动 构建高效课堂. http://www.xzbu.com/9/view-5449577.htm;
571687067.shtml;
[4]谈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几点策略.http://www.xzbu.com/1/view-7489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