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萍
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实验中学 31519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受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自媒体的普及和新兴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小学生过早地接触到不符合年龄段的信息,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很大影响,这就迫使学校和家庭积极寻求一条新的“家校共育”的道路,借助社交平台,拓宽合作途径,丰富亲子活动,使老师和家长加强沟通,积极引导孩子在纷杂的信息中攫取有效知识,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受教育水平;新兴文化;家校共育;全面发展
前言:
“饭圈”文化,“祖安”文化,“学而思”网校教唆早恋,初中生打赏女主播上万元……一系列乱象正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滋生,这是新生文化不加甄别普及的必然现象,家长和学校难辞其咎。多年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裂痕一直未曾弥补,二者信息的屏障仍然存在。家长对于孩子在校状况一问三不知,老师对孩子在家里表现情况同样摸不着头脑,二者之间的沟通障碍成为了另类文化在中小学泛滥的“灰色地带”。因此,做好“家校共育“,培养健康阳光的少年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现状分析:
1.家长和学校合作意识不强,存在消极互赖因素。
据统计,手机,MP3,电子游戏机等电子产品在中小学的普及率已经达到86.5%,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回到家后都会使用手机,平板和电脑进行娱乐和学习,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明星,游戏,恋爱等话题,出于青春期的自我保护意识,学生会下意识地避免和父母老师讨论类似话题,更愿意和同学进行交流。而家长或者不关心孩子,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不以为意,老师只能被动接受学生的外在表现,对内在原因无法把握。一旦出现问题,家长往往不能够进行自我反思,而是将责任推给教师,双方互相推诿,从而错过了孩子教育的最佳时机。
2.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学校配套工作衔接不上。
大部分家庭仍处于工薪阶层,本身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教导仅仅停留在供其衣食的阶段,对孩子疏于管理,更遑论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在校状况和表现;另一方面,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做到对每个学生家庭进行深入了解,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度沟通,这就导致了家校共育在根本上的实施困难。初中是两极分化的重要阶段,把握好初中就相当于半只脚迈入大学的大门,因此,家长和教师都要想办法增加沟通频率,了解孩子在校与在家的表现,引导孩子正确度过青春期,通力协作促进孩子的发展。
3.家长“望子成龙”期望过高,学生课外学习压力过大。
很多家长对孩子存在过高的期望,希望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和错过的学习机会交由孩子去实现,将孩子有限的课余时间投入到课外辅导中去,导致自己本身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就变少,对孩子了解不多,更不用说配合学校老师了解孩子的心里世界,殊不知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能够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帮助孩子找到兴趣所在,胜过节假日无数个辅导班的辅导效果。
二、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策略探讨
1.利用好面对面交流机会,提高交流质量。
学校有序开展家访工作和开放日活动。利用班会时间,双休日时间等闲暇时间,让老师到家庭中去,让家长到学校中来。如此可以形成积极的互赖模式,产生:“1+1>2”的效果,既促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提升自我的教育能力,老师参与到家庭教育提高亲和能力,又方便教师和家长找到对孩子教育的合适切入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帮助,调动家长和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校共育的力量。
2.利用成熟的社交平台,增强老师家长互动。
借助互联网,通过建立微信家长群,QQ群,校讯通软件等方式,实现家长和教师的实时交流,方便教师和家长沟通,互相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在平台中,教师应该多表扬,少批评,家长应该多沟通,少抱怨,双方对彼此工作给予支持和肯定,并共同推举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家长在群内分享经验,摒弃“唯成绩论”“唯物质论”等落后的教育观念,形成良性互动,营造出一个和谐健康的家校共育的氛围。
3.学校和家长积极联合,开展有效的亲子活动。
通过在校进行亲子德育互动,以孩子为枢纽搭建起老师——孩子——父母的沟通桥梁,在活动中增进亲子关系,与无形中浸润人生价值观;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平台,向学生及家长推介健康向上家庭教育书籍,分享有效的家庭教育经验,不定期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孩子,家长,老师三管齐下,将”家校共育“打造成学校知名招生品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方式和优质资源。
4.父母和老师深入了解,做好孩子的心灵导师。
家长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减少孩子课外辅导的时间,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冷静客观地分析孩子的目前状况和自身条件,树立一个“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的健康思想观念;老师课余时间走进学生,深入同学了解话题,对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及时指出,帮助学生冷静思考,鼓励学生不忘初心。二者本着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给予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青春期。
三、结束语
家校教育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经路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积极复杂而细微的任务。” 学校和家庭承担着教育孩子的共同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主观能动性,让家校共育真正落到实处,打造特色“家校教育”,品牌,形成对学生发展有利的积极互赖模式,共同为孩子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倩,郭凯.家校合作的障碍及其应对[J].教育科学,2001(4):28-30.
[2]康丽颖.家校共同担责合作走向共育[N].中国教育报,2018-09-27(12).
[3]钱焕琦.当前家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伦理调适[J].中国德育,2006(3):44-49.
作者简介:姜燕萍 1979年2月 学历: 大学本科 职称: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 初中教育 邮编: 315191 单位: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