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许坚
[导读] 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需要初中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研究物理核心素养的理念。
        许坚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外国语学校        410015

        摘要: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需要初中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研究物理核心素养的理念,并找出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观念之间的差异,合理架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物理观念,从物理学的角度科学看待世界上的所有现象,并具有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科学论证的科学思维,继而用科学实验去探究质疑与创新的准确性,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有效性
        引言: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大胆猜想的思维与能力,并能够通过科学探究质疑与猜想。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明确表述,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就是立德树人。一般完整有效的教学应该具有“引导质疑——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教师反馈”四个方面。
        (一)引导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初步物理教学,建立一定认知之后,教师准备一些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递进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引导质疑需要循序渐进,将物理知识的逻辑理顺,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物理观念;其次,拓展内容需要适宜有度,不一定要紧贴知识点,但拓展要适当,要注意课时因素[2];
        (二)实验探究
        核心素养育人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正发生着由“重知识”向“重过程”的转变,把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科学态度放在首位。教师应侧面启发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降低难度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研究表明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与探究效率更高,设计实验之后,按照实验顺序开展即可,教师要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避免出现事故[3]。
        (三)归纳总结
        在教师的帮助下,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搜集来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学生不能随意更改实验数据,不能漏掉实验项、做错实验。
        (四)教师反馈
        在反馈与评价中倡导分层原则,对教学中对“态度”不好的学生,及时反思,分析原因,提高积极性;对“能力”不足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出在哪;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激励,为这一类学生设置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持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另外,可以让学生民主推举表现最优秀的学生,树立成典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核心素养背景下,针对物理教学有效性,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思考探析:
        (一)师生交流互动
        教师心中要怀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营造教学氛围,提升学习趣味,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师生互动,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进物理教学。这样在引导质疑时,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争先回答的场面。
        例如:《重力》新课引入时,让学生带着观察物体运动方向的任务欣赏自然界清纯的迷人水滴、黄河壶口瀑布的雄伟壮观、低空跳伞运动的速度激情等美轮美奂的视频。

这种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从不同情景画面抽取物体运动方向共性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审美情趣素养、对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认同、家国情怀,积极向上征服未来、勇于挑战的素养。视频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落下的物体都很自然地向下运动,而不向左、向右、向上运动?待学生回答后,又递进提出:重力的方向是不是垂直向下?这样先由老师示范提出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思维后,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围绕某一知识点提出问题。
        (二)联系实际生活
        教师用心整合教学资源,多设置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物理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学习《重力》后,可让学生观察工人师傅砌墙时怎样保证墙身竖直。学生发现是利用重锤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校验墙身是否竖直;让学生观察羽毛球为什么下端要制作的重一些?进而理解到是利用重心低使球下落中能保护羽毛;然后提出:假如没有重力,世界将是什么样的?这样不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拓展理性思维,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求知趣味,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动手动脑实验
        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中实验数据收集、处理、归纳规律的过程,并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就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过程。教师应创设实验条件,为学生准备好物理实验的器材,让学生在亲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物理学的本质,感受物理现象形成的原因,感受物理学的奇妙。
        例如:在《重力》教学中探究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时,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只是使用了固定质量的钩码,实验材料单一,且由于弹簧测力计的问题,实验数据也较少,不利于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结论的得出。为了取得更多实验数据,教师可以利用小袋装粗粮代替钩码,这样可以一方面可以组装出更多不同质量的物体,取得更多数据,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同时将钩码这种单一材料,拓展到各种不同的材料,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因为质量是物质的多少,通过不着痕迹的暗示袋中粗粮数量多少,将学生实验猜想往质量正确方向上引导,猜想重力大小可能和质量有关。
        (四)分组合作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在物理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小组,通过自由组合、合作探究等形式,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潜能、情感体验等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分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的人际关系融洽,学生的思维发散更有效果,有利于学生与人友好共处社会意识的培养,是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重点方法之一。
        例如:《浮力》教学中,提出:铁块放水中即沉,但钢铁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进而提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到底是什么的探究课题。然后鼓励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包括实验仪器,具体操作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与数据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否定或肯定假设,得出结论,进而使得认识获得进一步提高。
        (五)信息技术融合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物理观念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拥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这一类知识的理解会更加充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例如,在《密度》教学中,探究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实验,将不同小组测得的数据填入课件表格中,通过信息表格技术处理m-V的图像,将学生的数据尽可能多的连接在一条直线上,引导学生得出质量与物体体积成正比的猜想后,教师又严谨地将线延长至原点,通过数据处理证明确确实实是成正比,从而弥补了实验数据质量和体积没有0的缺陷。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技术运用的实践创新素养意识。
        三、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如何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如何满足学生独特的人格成长需要,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应不断思考的问题,这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素养核心时代”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2]王庆鹏.当前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171-172.
[3]宋新艳.新时期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才智,2012(22):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