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课堂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研究——以“称呼礼仪”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宁惠敏
[导读] 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宁惠敏
        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    430072
        摘要:在中小学课堂开展称呼礼仪的文明教育,主要是以校本课程的形式,通过礼仪图文解说、礼仪经典诵读、礼仪情景表演、礼仪游戏操练等方式,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称呼语;引导学生在不同对象、场合、地点时能采取正确恰当得称呼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提升文明素养,从而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行。
        关键词: 文明礼仪  称呼礼仪 中小学 德育
        
        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是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称呼礼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等各种场合使用最多的文明礼仪之一,对于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提升个人素养和友好交往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可以培养起学生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形成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
一、经典礼仪名句导读
        《论语》有云“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句话意思是,能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又能以礼来约束自己,那君子就不会离经叛道。再如:“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是指,与人约定守信要合乎道义,说的话才能实践;待人谦恭合乎礼节,就能远离耻辱。
        这其中提到的“礼”即《礼记》,是我国秦汉时期社会生活、习俗、礼仪制度、人生经验的总结,对现代的我们依然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例如:“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这句话意思是,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正所谓:“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而作为备受推崇与尊敬的君子更是应该“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二、礼仪故事案例
        话说在村头路边上,有一位老人家闲坐着乘凉。这时从南边走来一个小伙子,上来就冲他问到:“哎,到李庄还有多远?”老人抬头看看,没搭理他。小伙子着急了,声音提高了两度又问:“哎,问你呢,到李庄还有几里?”老人这次开口了,说:“到李庄啊,还有5把棍(山东方言)。”小伙子一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奇怪地问:“你们这里不按‘里’吗?”老人幽默一笑说:“按‘理’啊,你应该叫大爷!”小伙子闻听此言,满脸通红,赶紧道歉,恭敬地说:“是,大爷,对不起!刚才是我的不对,您见谅啊!”  这个小故事,说的是在人与人见面打交道时要注意称呼语的正确使用,尤其是对陌生人并有求于人的时候。见面打招呼,人之常情,如果没有称呼,非常失礼,往往给别人带来非常不舒服的感觉,进而影响下一步的沟通。
三、关于称呼礼仪
1、什么是称呼?
        称呼通常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选择正确恰当得称呼,能反映我们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的亲密程度。因此不能随意乱用、忽视大意。
2、中小学生常用称呼语
(1)亲属间称呼:

最全的全家福
(2)对同学、朋友、熟人的称呼方式:
        A.用敬称:a .对长辈、平辈称“您”
                  b.对有身份、年长者、可以称“先生”
                  c.对文艺界、教育界人士。有成就者、有身份者,均可称“老师”
        B.用姓名称呼:
                a.对平辈的朋友、熟人均可以姓名或姓相称;
                b.对同性的朋友、熟人,若关系较亲密,可以直呼其名
        
        C.亲密性称呼:
        对同辈的朋友、熟人可以姓名相称,为了表示亲切,对于年长于己者,可在前面加个“老”“大”字,比如“老刘”,“大张”,对年幼于己者,可称为“小李”,“小杨”,对至交、密友亦可在名字前加个“啊”字,以示亲切,切忌不要随便给人起外号。
3.称呼语之“名讳礼节”
        传说有个叫贾良臣的人,要求家人对自己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他的儿子很乖巧,一天读到《孟子》里“今之所为良辰,古之所谓民贼也”,大声朗读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气的他爹爹干瞪眼。
        我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而在姓名的称呼上尤为重视。例如在古代,对于长辈尤其是已经逝世的亲人长辈,如果在书中某处出现一样的名字,批注时会将书中的字减少笔画用来避讳。
        其实这就是我国古代讲究的名讳礼节。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生前曰“名”,逝后曰“讳”。古时遇到君主或尊长者和圣贤时,不能直呼其名,书写时也不能使用这些字,只能用改字、改音或减少字的笔划等方法予以回避,也称避名讳,其本意是尊重长者、老者和贤者。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彭林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礼’是把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把别人放在尊敬的位置上”。的确,中华传统礼仪从言行举止,到生活风俗,处处都有着谦敬之美,儒雅之韵,时至今日,这美韵仍能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在现代文明中极具独韵。
        当代礼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先生说,“礼”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上至国家制度,下至个人修身养性,有着一整套的规范,中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基因,更是中国人的文化信仰。
        由彭林先生上溯到中华经典,《礼记》中记载孔子的思想:“礼也者,理也。君子无理不动”。唐初大儒孔颖达为之诠释说:礼者,使万物合于道理也。可见中华哲人对“礼”的认知,自古而来一脉传承,历经千年始终如一。
4.礼仪吟唱童谣
少先队员要做到,文明用语要记牢。踏着阳光去学校,遇到老师先问好。
同学相见说声早,文明礼仪最重要。待人接物有礼貌,尊老爱幼要做好。
讲文明、树新貌,询问他人面带笑。知书达理修养高,明日腾飞看今朝。
四、结语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必要的文明礼仪教育,遵循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有重要意义。
        在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他们能够文明生活、幸福成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体现,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营造全社会崇尚礼仪、学习礼仪及践行礼仪的良好氛围的有力举措。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深刻践行中华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展现文明的真意与善良的崇高,具有万古不磨的永存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