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3期   作者:赵鹏妮
[导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会因为单一枯燥的生字学习,以及大量的背诵任务而对语文有一定的厌学心理。
        赵鹏妮
        陕西省大荔县学门前小学     陕西省大荔县    715100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会因为单一枯燥的生字学习,以及大量的背诵任务而对语文有一定的厌学心理,语文学习中,朗读能力的高低也对语文的学习能力形成一定的影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仅能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提高小学生阅读的能力,也能提升小学生对于语文课文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指导;朗读能力
前言: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于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要求都越来越高,朗读能力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师科学的朗读指导,不仅能丰富教师在教学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朗读能力提高,也能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提升教学课堂的质量和效率,也让小学生更加喜爱学习语文。
一、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的年龄和心理都不够成熟,比较贪玩,在语文的学习中需要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的内容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觉得枯燥而没有兴趣去参与朗读,这就使得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逐渐下降,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二)学生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也是一样的,每个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存在许多差异尤其是在语文中的朗读能力,每个人也不尽相同,朗读能力好的学生会越来越喜欢朗读,的,体会朗读带来的好处,朗读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因掌握不到朗读的方式方法,而感受不到朗读的益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争取让小学生都参与朗读活动中。
(三)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在课堂上,由于每节课的时间有限,只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讲生字、朗读重点段落,并没有给小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理解句子和文章的真正意义,让学生自己朗读的时间却很少,这就使得小学生不会有感情的、着重的朗读句子和文章,缺少了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从而无法让小学生喜欢并主动去朗读。
二、提高朗读能力的方法
(一)多途径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不断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篇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提问关于小学生自己认为的秋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四季的图片,让小学生自己来区分哪个图片代表哪个季节,然后引出当堂学习的课文,教师朗读一遍之后挑选出一些学生来进行朗读,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总结,最后,教师留课后作业,让小学生课后自己观察,并画一画四季还有哪些表现。通过这些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等方法,来激发小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激发小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小学生慢慢的喜欢上朗读。
(二)教师做好朗读示范
        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够,很多方面小学生都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通过不断的朗读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给小学生一个正确的朗读示范,让小学生进行学习。

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播放一些的课文相关图片和视频,然后开始朗读课文,在读到‘小女孩只好赤光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了’,‘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这些语句的时候,教师要难过、悲伤的语调来突出冬天的寒冷和小女孩的可怜,让小学生通过教师的朗读能感受到当时小女孩的无助,在读到‘小女孩看到了疼爱她的奶奶’,这些语句时,要用稍微平和的语调来朗读,让小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如在人教版六年级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遍古诗的录音,接着老师对古诗进行一些讲解,然后教师开始朗读古诗,这首诗是叙事抒情的,作者听到蓟北收复,想到可以返回家乡,心情激动,喜极而泣,从最后一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以感受到作者归心似箭,通过教师这种抓重点、有感情的朗读示范,让学生可以学习朗读的方式,同时也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作者闻喜讯时的无以言表的心情,从而能更好的理解诗文的含义和意义。
(三)发挥学生为主导的作用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让小学生自主的进行朗读。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蔺相如、赵王、廉颇等角色,教师朗读旁白,教师和小学生一起对文章进行朗读,刚开始蔺相如是请病假不上早朝,免得和蔺相如见面,时间久了之后,蔺相如觉得他和廉颇闹不和会对国家造成损失,于是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热情迎接,从此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通过‘脱、背’字可以看出廉颇的真诚和勇敢,蔺相如的热情迎接也表现出他的宽容大度,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一遍后,对其中的需要有感情的朗读的部分行进指导,让学生学会有感情起伏、有重点的朗读,不再是一个腔调来朗读文章。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不仅让小学生可以了解负荆请罪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学习宽容大度、勇敢机智的道理,也能增加教师课堂教学的朗读氛围,从而让小学生感受到朗读魅力,体会到朗读带来的益处。
(四)及时进行课堂朗读评价
        小学生在学习了朗读的方法后,教师通过小学生的朗读,要对小学生的朗读做出及时的评价和指导。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先进行朗读预习,接着,挑选一些学生来对文章进行朗读,在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做出评价,如“听了你的阅读,我也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和她丈夫发现镭的不容易,知道了居里夫人坚持不懈的性格和为科学的付出,但是你在朗读的时候要是语速能稍微慢点,咬字就会更清楚,那么效果就会更好了。”在小学生朗读后,教师要积极地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一些指导,这样,不仅不会打击小学生的自信心,也能让小学生保持朗读的兴趣,同时小学生又学习到朗读的新方法,就会促进小学生自主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能力。
(五)课后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能力不仅仅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学习,课后的朗读也必不可少,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了朗读的方法后,课后也要不断的练习来提高朗读的能力,如可以朗读一些课外书籍:《童话故事》、《中华五千年美德》(低年级版)、《唐诗三百首》等,通过这些书籍的阅读来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朗读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小学生朗读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比赛,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朗读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并积极学习同学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来不断的提高自主朗读的能力,这种课堂和课后的双管齐下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更能让小学生喜欢朗读、爱上朗读。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忽视对小学生进行朗读方面的指导,教师要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好多媒体等各种方式,激发小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小学生语文朗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一个长期朗读的习惯,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小学生朗读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杜芳玲.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汉字文化,2020(12):98-99.
[2]谷玉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123.
[3]申云霞.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