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红
新疆省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第116小学 831400
复习课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并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众所周知,复习课难上,俗话说:“回炉的烧饼不香”,有的教师在上复习课时,总是先进行一大段复习讲解,好比是压缩饼干式的新授课,把前阶段的内容电影是的重新回放,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炒冷饭”越炒越无味,复习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复习课应该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用整理,归纳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因此,复习课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梳理学过的知识,形成各异,互相评价,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
一、增加趣味练,派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活动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上。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都说明兴趣是学习的源泉。
复习课中,教师为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往往会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讲评。无形中学生成了一台解题的机器,毫无兴趣可言,如何克服这一弊端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该想方设法增加一些趣味性题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维。例如:在第四册“平均分”中,让学生把8个苹果平分成2份,每份儿有4个苹果;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2个苹果;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每份有1个苹果;让学生边看图边平均分,完成填空。教师在课堂上拓展知识,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5个苹果;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4个苹果;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10份,每份2个苹果;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10份,每份2个苹果;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20份,每份1份;从举得这个例子,既拓展了知识,也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总数不变,分得份数少每份的个数多;总数不变,分得份数多,每份的个数就少;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平均分的含义,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大步走,提借复习空间
在复习课中,有一个对知识梳理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将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穿成线,连成片,结成网。
这时教师往往喜欢把知识点设计的过小过细,师生一答一问,你来我往,边答边板书,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课堂形成了教师表现的舞台,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实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教师应该把复习的步子迈大一点儿,把问题的范围提得大一些,留给学生一个比较大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比较大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例如:在五年级“平面图形的复习”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出复习内容以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梳理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并选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做汇报交流。结果发现,有了小组采用提纲式、有的小组采用表格式、有的小组采用分类式、有的小组采用对比式……形式多样,方法各异,学生在通过交流,对比补充,把看似杂乱无章的点、线、面知识整理的”滴水不漏”,构成了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脉络。由于让学生自己罗列出来的,比教师讲解的印象深刻多了,从而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知识的内化。
三、开放练,拓宽探究渠道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教材的局限性以及教育观念的滞后性,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答案的认识往往只有对于错,并且总认为正确答案是唯一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映在数学上,同一道题目,不同的学生,只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正确合理的运用已有的经验,价值和情感去求得问题的解决,答案有时并不是唯一的,这就是开放性题目的出现。例如有一道这样的题:“星期天早上,妈妈拿了100元钱给小明,让他来到菜市场买一千克猪肉,两千克鱼和四千克青菜。小明来到市场后才发现,这些东西涨价了,猪肉每千克55元,鱼每千克20元,青菜每千克8元,妈妈给的钱不够,请你帮小明,应该怎么办?”
学生们通过讨论,想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回家向妈妈拿钱再来买;
方法二: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
方法三:先向家住市场附近的同学借钱把东西买回家,再把钱还给他;
方法四:青菜少买一点……,应该说,这道题的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唯一的。只要学生能够说出其中的道理就应该视为正确的,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题目,拓宽学生探究问题的渠道。
总之,在上复习课时,只要教师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能够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感受获取数学知识的愉快过程,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