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奇峰镇宝藏学校 646104
摘要:小学英语作为培养学生第二语言语感重要平台,加强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创设富有个性且兼顾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是符合新课程发展理念的。本文从现在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教学办法、策略,以期对于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方法 洋溢精彩
引言: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方法较为机械僵化,学生的主动性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老师往往忽视学生英语学习热情与爱好的培养,英语课堂的氛围总体较为沉闷压抑,学生的英文修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为此,如何创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现在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以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为出发点
教学方法作为辅助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教学办法的创新要求英语老师应当明确英语课程定位,着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律性与规则意识相对较差,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相对较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往往较强,为更好的调动起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英语课堂应要求老师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首先,英语老师可以创设一些良好的游戏化教学情境,游戏的种类较多、形式各异,游戏活泼新颖,学生往往乐于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比如,英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唱一些英文的儿歌、分角色模拟人物、动手做一些英文的绘本等等,引导学生去挖掘发现英文教材上的关键词汇、关键语句与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小学英语老师更多的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往往发挥着示范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求英语老师要考虑到学生身心间的发展差异,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自行探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小组的头脑风暴、智慧火花的碰撞,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二、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为主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习惯往往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相对不足,为更好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英语教材上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西方文化的魅力,英语老师应当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为主。
首先,英语老师应当充分利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可以直观看到语音音标、语法词汇以及常见语法规律等用法。比如,在讲到音标的时候,英语老师可以用卡片标注元音辅音,鼓励学生将课后单元单词用辅音元音搭配起来,在加深学生音标发音印象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背记单词的秘诀,减轻学生对单词记忆背诵的抵触心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多媒体、微课等现代技术逐渐引入小学英语课堂,英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趣味性与新颖性的优势,通过播放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影像等,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常见的表现手法,直观接触西方常见的语言表达习惯、感知西方文化的人文风情、地域特色等,着重让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更多的感悟西方文化、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提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比重
俗话讲“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推进学生独立思考,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师生间的互动也可以有效拉近二者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亲切信任,为此英语老师应当提高探究式教学办法的比重,将互动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与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集体学习的凝聚团结效益,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协助、竞赛、促进,推动学生在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首先,英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好的提问情境,在充分挖掘英语教材知识体系与结构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提高课堂的思维质量,提问时英语老师可以多用一些英语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勇气与自信心。其次,虽然小学英语教材书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文本,具有其他英文课外书难以比拟的优势,但是英语老师的学习也应适当的提高课外英语知识的比重,着重拓展学生的英文视野,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参加一些实践锻炼活动,着重锻炼学生搜集、筛选、相关英文素材的能力,以及组织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英语老师可以在课程设置上适当的举办一些英文演讲比赛、单词记忆大会、英文的辩论会,拖进学生英文语言表达变得更为严谨、更富逻辑性与系统性,着重提高学生中英文的转换交流能力,提高学生英文的实际运用本领。
总而言之,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创设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办法为主,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课堂洋溢精彩,英语老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推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小燕.让课堂洋溢创造—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J].教学改革与创新,2015(03).
[2]申明媚.让英语课堂洋溢精彩[J].中小学教育,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