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低年级学生阅读素养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3期   作者:邓燕
[导读]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邓燕
        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中心校    重庆南川    408400

        摘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启蒙阶段,学生想象力处于发展的顶峰时期,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阅读素养,不仅能丰富他们的视野,还能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更能对发展他们的情感、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起到很好作用。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把小学语文分为三个学段:1-2年级为“识字”学段、3-4为“阅读”学段、5-6年级为“写作”学段。正因为如此,少数老师特别是农村老师在以识字为重点的低年级学段,忽略了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提升,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那么如何让提高农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呢?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意阅读、爱上阅读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是他们阅读动机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成分,更是推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直接动力。一旦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阅读充满热情。
        (一)在教学中催生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利用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做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可以起到催生阅读兴趣的效果。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阅读。
        一种是利用课堂内容催生阅读兴趣。学生在学到课本中的内容后,有时想进一步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就会产生很高阅读欲望,这时向学生引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另一种是设置教学疑问催生阅读兴趣。在给学生讲他们喜欢听的故事时,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吊他们胃口,然后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在哪本书上,引导孩子带着趣味和探求欲望去读书,收获体验。如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老鼠那么小,还怕猫,怎么会排在第一位的呢?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12生肖的故事》里有哦,此时,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阅读这本书,从中去寻找美妙的传说和自然知识。
        (二)在活动中激活阅读兴趣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补读书之不足。”阅读兴趣的培养还要在各种活动中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以阅读丰富活动、以活动促进阅读的效果。
        农村低年级学生多数是渴望拥有才能且喜好表现才能的,教师要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展示的平台,在活动中增强自信,激发全体学生课外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如开展好“猜谜语”“课外知识问答”“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反馈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学生阅读步步深入。
        (三)在生活中升华阅读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动机,乃是对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 农村低年级学生生活见闻少、经验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具有范围小、程度浅、深度低,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对自己未知事物、未知空间、未知领域产生好奇心和探求欲。
        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问题恰当地引入阅读,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亲近感,养成主动利用阅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的习惯。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高效阅读
        贝尔纳说:“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

”要取得阅读的良好效果必须有好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方法才能让书中的精华成为学生成长的养料。
        (一)选择适合自己的——指导学生阅读前选好内容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由于农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同时缺乏辨别书本好坏的能力,常常对书本“来者不拒”,使一些不适宜书籍乘隙而入的情况不胜枚举。此时,老师要因材施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年级和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定位指导,推荐一些较好的相关图书给他们,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阅读中做好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读书笔记有利于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积累材料,以丰富自己的阅读素养,提高阅读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圈点勾画、摘抄好词好句好段、批注阅读感受和疑问和读写结合,仿写片段等阅读技能和技巧。考虑到低段孩子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在指导阅读时,我推荐孩子们使用了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一年级时,由于学生识字量不大,会写的字不多,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让孩子们在课外书上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让孩子们欣赏好词好句的精妙,让好词好句开始走进孩子的心里。二年级时,孩子们的识字量已有了较大提高,我便让学生摘抄课外书上的好词、好句、好段,提倡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初步运用这些好词好句好段,为自己的语文学习增光添彩。
        三、养成习惯,让学生坚持阅读、享受阅读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学生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没有有力的督促,容易半途而废。在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强制者”的角色,直到习惯形成。
        (一)海绵里挤水——保证阅读时间
        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一种阅读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程,必须在课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这段话明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单单靠课堂上的45分钟还是不行的。我们不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学生没有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学生是不知道读书的好处,也就不可能会读书、热爱读书。
        农村低年级孩子由于自我约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太弱,阅读时间通常无法得到保障。我要求学生一年级时每天不少于15分钟、二年级不少于25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假期周末也不间断。为此,我特地设计了“今天你读书了吗”这张记录单,要求每天记录阅读的书名、页数、时间,学生由“强制”变“习惯”,由“习惯”变“兴趣”,由“兴趣”变“热情”,真正激起并保持孩子们“爱看书、乐看书”的内部读书动机和愿望。
        (二)书香漫心田——保证阅读空间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为孩子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环境,不仅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巩固阅读效果,让孩子在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的语言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我在班中开辟图书角,除借阅学校图书室的书籍外,更多的是组织学生把家里喜欢的新书、好书带进来分享,这样一人带上一两本,每人可读几十本,轮流更新,图书角库存始终充盈。有了书还要让学生走进书,我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参观,让书库的魅力吸引学生灵动的心。同时,我还要求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准备书柜、书桌等,放上书籍,让孩子随手都能拿到喜欢看的书。
        我想,只要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学生定会自觉、愉快地投入到阅读的生活中去,在书的海洋中找到一片自由成长的空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