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年级语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的“读”落实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3期   作者:  查旎
[导读] 小学一年级与二年级被划为低年段,又称第一学段。第一学段在义务教育中是最基础的学段,也是最具意义的学段
        查旎  

        合肥市梦园小学天柱路学校      

【摘要】小学一年级与二年级被划为低年段,又称第一学段。第一学段在义务教育中是最基础的学段,也是最具意义的学段。《语文课程标准》将读好书、写好字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无疑,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自然要将读书、写字等基础知识的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然而,许多低年级语文教师在第一课时教学中重“写字”轻“朗读”,一节课结束后,很多学生句子还不能读通顺,笔者认为低年级语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读”要落实。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阅读;第一课时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和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阅读将对学生终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课上朗读的时间少;教师朗读指导不到位;学生能朗读得琅琅上口的少;学生朗读兴趣缺乏。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本人联系近几年从事低年级教学实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落实“以读为本”的思想,探索“读”的策略,优化低年级阅读第一课时教学。

一、明确新课程改革下阅读教学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尤其要把朗读作为基本的训练。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读得熟,不必解说,也可自晓其义。训练中要注意明确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和机械的练习,以及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读书的时间,代替了读书。

(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过程。对话意味着相互平等、相互沟通、相互包容,意味着双向互动,意味着相互碰撞和共同建构。
        
二、解读第一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标》中对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阅读要求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必须“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课标中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共有10条。沈玉芬指出:低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应仅仅围绕学习“阅读力”这个核心,设定在4个方面:
        1、识读。借助文本正确认读1800个汉字,奠定文本阅读的基础。
        2、朗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不指读、不唱读”。
        3、阅读。了解词句的意思,能读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和事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4、诵读。在文本阅读中丰富情感积累,并背诵优秀诗文50篇。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识读”是借助工具识字;“朗读”是出声地读;“阅读”是不出声地读,是静思默想,潜心体会;读”则重在背诵积累。所有的“读”的能力都需要“情”的内在推动,逐步从“愿读”,到“乐读”,到“好读”,到“勤读”,直至“独立读”。
        
三、探索低年级语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中“读”的策略
(一)、重视“读”的指导。
        教师的示范朗读对低年级初步学习文本的小学生来说及其重要。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教师的示范朗读定要规范。东方晓欲老师在博客中指出教师的示范朗读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 情真意切。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感情是朗读的灵魂。朗读时,教师只有真正与作品产生共鸣,涌起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感情才能从声音语调中自然流露出来。
        2、字正腔圆。读音正确,是运用普通话朗读的基本要求,任何方音都是不符合朗读要求的。教师的范读,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清清楚楚,根据“吐字归音”的要求,就是每个音节都要咬准字头,发音富有弹力,韵腹要读得气力充沛,韵尾要收全,声调要清晰,音节界限要分明。这样,一个音节读出来,必然清晰、圆润、有力。
        3、轻重适宜。朗读和说话一样,每个音节并不都是一样轻重的,须强调的地方读重一些,次要的、一般的地方读轻一些。朗读时有轻有重,才能把文章中生动活泼的描写表现出来,做到重点突出,引起听者注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处理好语法重音、感情重音和逻辑重音。
        4、快慢适度。朗读中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在快读中有慢才显慢,在慢读中有快才显快。一般来说,表示欢快的情绪需要轻快的节奏,表示悲伤的情绪需要缓慢的节奏,一般的叙述语言,速度适中,不快不慢。在朗读人物语言时,属于急呼、争辩、质问、抨击等内容,语速要快些。语速还与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年轻人说话快些,而老年人说话就慢些;活泼开朗、机智勇敢或鲁莽急躁、狡猾奸诈的人说话就快些,憨厚老诚、沉着镇静或愚钝迟缓的人说话就缓慢些。在读描写人物心情的内容时,如表现兴奋、愉快、愤怒、惊恐的情绪时,要读快些;表现心绪的平静、恬淡、沉重、哀怨、失望等时,则可读慢些。
        5、停顿恰当。朗读文章时必须处理好停顿,以便有效地控制语速,更明快地传达语句和段落的意义。恰当地安排停顿,不仅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自然地转换情绪。

假若停顿不当,或一口气读下去,或停顿得支离破碎,就会影响文章语意和中心思想的表达。教师示范朗读中要注意处理好气息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和段落之间的结构停顿。
        6、语调生动。语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和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都有关系。读同一句话,如果高低升降、轻重缓急不同,就形成不同的语调,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感情。整句话声音高低叫语调,一般地说,陈述语气多用平直调,疑问、反诘、呼唤、号召等语气多用高升调,表示夸张、反语、嘲讽等语气多用弯曲调,表示肯定、恳求、允许、感叹、祝愿或哀伤等心情多用降抑调。较长的句子前半句稍高于后半句;复句的前一分句稍高于后一分句。根据文章内容发展的需要,朗读中有平有弯,有高有低,才能显出文章的起伏,才能使人听得渐入佳境。
(二)、加强“读”的训练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要辅之以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将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足见读书对理解文本的重要。第一课时是感知课文,那么有层次的朗读应该是有效感知文本的最佳途径。“书不读通不开讲”这是许多名师上课的经验之谈,特级教师上课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充分理解,所以一篇课文的开始往往从不同层次的朗读开始,第一课时采取不同方式读书应该是初读教学变得扎实有效的法宝。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 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 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 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训练, 以引领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
(三)、科学地选择“读”的方式
        1、范读。一些课文,感情浓烈,或激昴,或深沉,或语调语气变化大。这类课文宜先由教师范读。
        2、领读。低年级初读课文,由教师领读较多,中年级以上逐渐减少以至无需领读。对于一些课文中长句子、结构复杂的语段可由教师领读,领读时重点强调如何根据意群进行停顿。
        3、指名读。指名读的目的一般有两种:一是指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读,这样一人读,大家听,边听边想,思维流畅;尤其是对一些学困来说,便于纠正自己的读音或断句上的错误,等于别人教自己读。另外还可以指名学困生读,这主要起到检查了解的作用,以便及时地进行教学调控。
        4、自由读。这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读书形式。  —般的阅读都可采用此法。如课前预习、初读感知课文,导读分析后的欣赏性阅读等。
        5、齐读。齐读一般用于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较短的课文,较长课文中的描写精妙、语言优美的片断。或者气势宏大、语言激昂的语段。
        6、接读。为了理解层次结构,便于大面积检查,对《“闪光的金子”》这类篇幅长、自然段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小组接续读。
        
(四)、要保证“读”的时间
        课堂上阅读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必须靠科学的安排,一般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精讲多读。教师要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为“读”铺路。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和空白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
        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无需教师再作详尽的讲解,可以“以读代讲”。特别是有些易于意会而却难以言传的句段,如《游子吟》一文中的语句:“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教师很难把这些句子讲得更传情,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感情,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把“读”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读”是阅读课的特征。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要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通常情况下阅读课要做到三读:
        1、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脉络。
        2、细读。即边读边议,边读边思。细读要抓住关键语段,寓分析于朗读之中。
        3、精读。即评品语言美感,欣赏课文精华。
        只有把“读”的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的读”、“流利的读”这一基本要求。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训练的初级阶段,应着重以阅读兴趣培养为主,让学生喜欢去阅读,乃至对阅读产生兴趣,真正的实现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为今后的阅读打好基础。只有打好了低年级的阅读基础,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阅读训练中显得游刃有余,从而提高阅读水平。第一课时,教师不仅只抓字词的教学,而是要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 莫红梅.新课标 新理念 新感受———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5(5).
[3] 付晓云.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做到“六个结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9).
[4] 岳黎云.小学语文第一课时有效教学的探讨[J].新课程,2011,(5).
[5] 李红.浅谈低年级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J].你说我说,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