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建模渗透,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3期   作者: 张月芳
[导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育中,应指导学生理解建模过程并发展数学思想
        张月芳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13506206260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育中,应指导学生理解建模过程并发展数学思想。所谓的数学模型是通过数学符号,数学公式和定量关系对真实原型性质的简单解释。在我们的数学教育课上,让学生体验抽象,概念和理解本质的过程是建模过程。数学过程的公式,理论和概念全部来自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更通用,并抽象为模型,数学思维是数学模型。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提高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质的过程。就低年级数学而言,该课程尚处于起步阶段,是分阶段进行的,对将来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方法具有重大影响。
        关键字:数学;抽象建模;处理;数学模型;上下文
当第一次学习1年级的加法《一共有多少》时,孩子们经历了加法概念的抽象过程,重新思考重构以对加法的含义有初步的了解并渗透早期的数学建模思想。
        1小学低年级教学建模的现状季度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存在以下问题:①缺少目标设定如今,许多教师正在设计教育,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在新课程,实践和包装设计中逐步进行数学教学。学生没有作为支持和背景的生活原型,缺乏对数学的探索和发现,缺乏数学方法以及缺乏数学思想的经验。还有一个“过程”设计,但是这种“过程”是专业领域内纯知识之间的演绎过程,缺乏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②避免重要的事情并不重要,而将关于生活的“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变得更重要。
        2数学建模的形成
2.1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经历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结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从而点燃数学课堂的精彩。在上认识加法时由原来课本中第一次的两个情境改为多个情境的结合,设计成情境串,引导孩子对每个情境进行完整描述,找到生活中的原型,比如合并、增加、移入等。如此通过大量情境的感知,对加号内涵的理解,对加法的生活原型进行体验,经历加法概念的抽象过程,也体现了知识从生活中来。
2.2找准着力点。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的着力点不一样,那么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以下是我教学同样的教学内容时采取不一样的方式:
教学片断1
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幅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笑笑一手拿着3支笔,一手拿着2支笔,合起来有5支笔。
师:你真棒!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生:……
集体交流: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来表示的呢?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板书加法算式:3+2=5
介绍加号的名称和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
教学片断2
出示情境图
师:说一说从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笑笑一手拿着3支笔,另一手拿着2支笔。


师:第二幅呢?
生;笑笑做了一个动作,把两只手中的笔合起来,一共有5支笔了!
师: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吗?
生:笑笑一手拿着3支笔,一手拿着2支笔,合起来有5支笔。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试一试根据两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笑笑一手拿着3支笔,一手拿着2支笔,合起来有多少支笔?(一共有多少支?)
师:大家能不能用圆片代替铅笔,将这过程摆一摆呢?
生:……(生摆一摆)
……
两种教学所反映的教学重点是不同的。第一部分是知识转移级别的简单教育,只有在添加学习后才能进行添加。第二部分,除了教师的全面发展外,主要渗透数学前的建模思想,以训练学生的抽象,归纳和推理能力。学习加法后,您将了解加法是什么,并生动地了解加法的结构。
2.3积累外观并培养建模基础。数学模型与许多常见的对象类型相关,因此教师必须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或多维的,多维的和前瞻性的特征或数量依赖性或数学模型,以实现感知。可能性的确切构成是可能的。这使我想到了与一年级相同的第十种方法。建立“ 10种方式”模型的过程是不断识别和积累的过程。首先,对9加法算法的研究可以初步理解10加法。然后,使用“半帮助半发布”方法学习“ 8、7加一些”算法。 Minato认识到更广泛的应用范围。最后添加6、5和4,并学习如何使用第十种方法灵活地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实践和讨论以及“凑十法”的含义,为“凑十法”模型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充分的准备。
2.4聚类抽象,精炼本质,初步模型。为了实现从生活到抽象数学模型的有效过渡,应该注意的是,具体,生动的情境问题仅提供构建学生数学模型的可能性。如果忽略了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的有效组成,就不会建模。认识物质本身,但没有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在组织本课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操作和其他思维活动来提取必要的属性,这些属性构成了所研究学科的本质的主要特征。 在学习《一共有多少》时,通过感知铅笔、小鸟和熊猫,还有自己身边的例子,老师问:“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你们举的例子和老师出示的这些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引导学生感悟每一幅图都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这实质也是学会提取相同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一个过程。在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后,得出“不管是铅笔,还是熊猫还是车子,它们都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我们把这种3和2合成5的过程用一个算式来表示:3+2=5。利用情境聚类抽象产生加法运算,能让学生对加法算式的理解更加深刻。
2.5解决问题并应用数学模型。学生使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来了解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所学知识的使用和益处,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应用数学的认识,并全面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通过实际应用获得的快乐的能力。故障排除问题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是分配数学问题,例如基本问题,可变问题,扩展问题等,第二种是分配生活问题,以帮助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应用程序使数学栩栩如生,并使数学更接近学生。
        3结语
简而言之,建模培训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加深他们的知识水平。同时,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性,协作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将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数学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光明、范文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2] 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3]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