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强
山东省滨州市高新区中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 初中历史也不例外。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最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历史素养, 是历史教师的追求之一。笔者结合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从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两方面, 来论述信息技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索。
一、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趣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与物理、化学、地理等自然学科 一样, 都是初中才开设的新课程。这反映出历史学科的学习有别于思想品德、语文等人文学科, 无论是从研究方法、研究逻辑还是从学习需要等角度来看, 其相对严谨的史料考据都需要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而作为一门初中生新开设的课程,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就 显得尤为重要。而当下的初中生都是2007年左右出生的孩子, 他 (她) 们的成长正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契合, 且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城市学生的信息素养相对较高。那么通过信息技术来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趣味, 既符合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时代性, 又吻合了学生成长环境的实际, 容易被学生 所接受, 这是其一。其二是信息技术手段能将扁平化的历史实现立体化的过程, 从而使历史知识转换为形象的、生动的、有生命力的历史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三是教学手段的丰富化需要信息技术的参与, 初中历史教学也必须通过丰富化的手段来调节课堂, 才能使课堂教学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尽管在历史学习之前, 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 但系统的历史学习与日常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差异。在笔者看来, 就是从碎片化学习向系统化学习的转变, 碎片化学习具有很强的双向选择性, 即学生可根据自我兴趣加以选择。反之, 系统化的学习则是单向选择性更强。在这一前提下, 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 就变得很重要。如让学生学习秦朝历史发展, 远没有让他 (她) 们看《大秦帝国》来得有趣。笔者在《秦统一中国》一课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剪辑有关影视片断, 把秦统一中国的前提条件一一呈现出来, 并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一来, 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历史发展、人民选择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快被学生总结出来, 并对应相关影视资料进行说明。
通过这种信息技术手段与方式的介入, 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不仅能系统理解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而且还会通过课后自行查找资料进行有效的补充。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对挖掘历史学习兴趣, 增强历史趣味性, 有 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 培育学生历史素养。
在很多初中学生的印象中, 历史学习就靠背诵与记忆力。这说明当前初中历史学习的最大痛点:由于知识点的繁多, 且缺乏系统性历史逻辑的介入, 初中生学习历史只能靠背诵。诚然, 背诵是学习历史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 但决不应该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同, 也不应该是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方式。历史教师要通过自身历史素养的转化,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来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 使之走向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从呆板化走向生动化、扁平化走向立体化。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信息技术对历史规律的处理, 使历史知识呈现出有利于学生识记与探索的学习局面。如朝代的记忆, 历史教师可以用文学体裁的成熟运用与人类语言的运用, 通过用PPT来呈现出大致的规律, 像早期文学大体是四言诗歌如《诗经》, 发展到秦汉开始转向五言, 到唐宋七言及长短句即词成熟, 最终成就了明清小说。这样一梳理后, 并把每一个时代的著名作品列出, 初中学生不仅对文学史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对历史朝代也会印象深刻, 并引发学生对历史发展与人类语言运用的探究欲望。二是通过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使历史知识呈现出有利于学生逻辑发展与思考。当前初中历史学习极其缺乏历史逻辑的介入, 因而使历史知识呈现出碎片化的形态。而事实上历史知识是有极强的逻辑性与条理性的, 如任何朝代走向没落的原因何其相似,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民心等方面原因, 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种规律, 那么学生对历史的学生就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 而是联系的知识体系。学生如果掌握这种历史逻辑, 就可以加以扩大, 将历史重大事件作纵向与横向的比较, 从而找到每个事件的独特性及历史发展的联系性。这样一来,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得到很好的培养, 历史素养也在不经意间得到培育。
总之, 信息技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有限制课堂时间, 以激趣入手来培养学生与历史的亲近感, 并在这一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知识联系, 最终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