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于研学旅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3期   作者:陈文卿 龚正权
[导读]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具有可提升,可进阶的特征。核
        陈文卿    龚正权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
        一,核心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具有可提升,可进阶的特征。核心素养的体现在必备和关键上面,比素质教育更加的宏观和导向,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实施更加的具体。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
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
2,地理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以下简称《地理新课程标准》),《地理新课程标准》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学的视角来理解和欣赏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知识,勇敢,负责任,可操作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研学旅行的必要性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工作对象基本相同,都是学生,育人目标完全一致,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人”。只是在实现育人的具体途径和理念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恰恰是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得以有效衔接的内在基础。强调教育行政部门“我们必须将课外活动纳入学校教育和教学计划中”。逐步“落实校外活动的正规化和制度化”;中小学校要“把校外实践活动纳入课程表并有效保证活动时间”;校外活动场所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校外活动的优质服务”精心设计和开发了一项与学校教育和教学相结合的活动。
        学校教育强调的是共性教育,按照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校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以满足兴趣培养目标。两者可以相辅相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校外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能力和品格作用的发挥,必须在完整的人格结构中,能力需要道德品格的价值判断和引领,道德品格也需要能力的支撑。朱熹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实践出真知,其中的“真知”指的是能力,也指人的品格。无论是道德品格的养成,还是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实践,都离不开“行”,核心素养就是在丰富的、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通过体验、探究而养成的,是在跨界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行,对于核心素养特别重要。
        学习出游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一种观察、实践、探究、研究性学习,在研学中形成学生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法。研学旅行是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三,研学旅行如何具体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阵地主要还是在课堂,尤其是在内地高中,但课堂教学有着其无法解决的弊端,这个就可以利用研学旅行这样的方式补充。
   地理学既有自然背景,又有人文社会背景,其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区域案例分析法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前提是形成对该地区整体的感性认识,直接感受性是其特点,缺乏实践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很难形成事物的表象。这个是目前课堂教学所无法高质量完成的。
1,研学旅行通过重构人地时空,增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高考地理试题首先是情境,既有情又有境,以情入境,情就是人地协调的观念。学生在目前的课堂教学的方式中,不能做到与自然和社会的有机结合,造成两者之间的结合脱节,用情不深。
        研学旅行使学生更加融合于大自然和社会之中,增知涨识,陶冶情操,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意识。
        例如,民勤绿洲位于甘肃石羊河流域最下游,位于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之间,温带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强烈。


        历史上的民勤是个水草丰美的滨湖绿洲,自然资源的禀赋决定了当地的生产结构。但随着人口增加,过度的放牧,樵采,过度抽取石羊河上中游河水灌溉农田,民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民勤绿洲迅速萎缩,昔日“可耕可渔”的“塞上奥区”变成了“十地九沙、非灌不殖”的民勤脆弱生态区,如今该地仅剩一户人家。
        组织学生到该地研学,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体会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2,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 ?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素养的核心要求,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地理事物过程进行分析、预测,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基本的思维方式。
? ? ?例如,城市内涝是现在很多城市共同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些在身边发生的现象如何解释,就可以设计一次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总结出内涝发生的原因,他们会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这种研学思考的过程就可以锻炼学生们的综合思维。
   ? ? ? ? ?
3,研学旅行有助于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 ? ? ? 研学旅行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区域进行。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发生在特定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景观,不同的区域间存在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上的区域差异,区域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区域联系。
? ? ? ? 研学旅行活动与地理教材内容本身的课堂教学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获得理性知识。由于缺乏适当的感性知识的支持,学生在对理性知识进行理解与应用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这就要求他们一方面要提取先前储备的理性知识,用于理解当下所面临的感性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改造并重构自身的知识体系,使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紧密联系,互相依存,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多于理性知识。
4,研学旅行是“从做中学”的升华,有利于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理实践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快乐,对未来学习动机的形成,具有不断的正反馈作用。
        地理实践力需要在地理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设置合适的课程,完善学生潜在的实践能力。
        由于高考对地理实践能力未做要求,在实际的课堂上,缺乏相关实验器材和设备,老师普遍缺少实验教学的观念和实施技术。地理相关的社团及社团活动普及率不高,缺少野外实习、实训基地。研学旅行成为素质教育的新课堂和新方式。
        在人教版P73-P74,有关于构造地貌的描述,我们往往不重视P75的活动,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对褶皱和断层形成了一个比较浅显的感性认识,学生认为只要有断线就是断层,此类问题出错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不足,问题的解决正确率较低。
        目前的高考题目情境的设置更加的新颖,问题更加贴近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设问更加巧妙,没有生活的学生解决不了高考题目,研学旅行将学生转移到了大自然这个最大的教室之中,在大自然中“从做中学”,呈现出更加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使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
五,结语
        地理学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依托地理知识,研学旅行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质有着不断的塑造过程。
        研学旅行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以具体学科知识为依托,才能彰显教育教学的价值;研学旅行只有根置于学科教学的背景下才能焕发育人的生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研学旅行的这一具体情境来实现的。在地理学科教学视野下,研学旅行要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教育,并把它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这将有助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1,《基于健全人格的研学旅行地理类课程设计》 杨新宇
2,《基于研学旅行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山西研学旅行联盟
3,研学旅行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        杨新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