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陕西西安 710061
“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状态就是好的成绩。”
孙晓云教授说过,孩子如果喜欢他的老师,就可能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孩子如果讨厌他的老师,则可能讨厌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讲的一切。可见关系的好坏是多么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促进教育呢?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相互关系,是贯彻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基本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以对话为特征的教学关系,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和学生有什么样的关系就决定了学生有什么样的成绩。在一项师生关系大调查中,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老师、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上关心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和学生友好相处。学生要尊重老师,有困难能向老师诉说,对老师没有恐惧感,能体谅老师的苦心,师生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可以看到学生需要的不再是讲台上居高临下的教师,而是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与他们融洽相处的朋友。
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合作。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教育出了问题基本是关系出了问题。所以,老师想着怎么教育孩子,前提就是先要建立一种好的关系,一种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而并非是一方“管教”另一方。只有改善这样的教育关系,教学效果才能有改善。
古人云:“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情感的发展是互动的,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有教育学生的责任,但教育的秘诀是真诚的关爱。我觉得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较好。
首先是热爱学生,严格要求。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基本准则,也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若一名教师不能用心热爱自己的学生,很难想象他的教学工作将如何开展。因为,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尤其对后进自卑或是有交往障碍的特殊学生,这种热爱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是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便油然而生。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仅仅停留在单纯感情上,更不是一种偏私的溺爱,而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将对学生的感情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相统一。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严结合。
况且,学生处于成长之中,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看问题往往肤浅或片面,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教师如果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只会害了他们。所以根据成长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一个教师越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就越严格。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随心所欲、严格无边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有利的作用,弄不好还会使学生逆反心理膨胀,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必须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四是严而有恒。一种要求一经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其次,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及封建教育的历史中,形成了以师道尊严为主要特征的师生关系,至今仍有很强的影响力。这种师生关系固然有尊师的合理成分,但只单方面承认和肯定教师的尊严而无视学生的尊严,根本否认了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是应该坚决反对的。我们提倡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强调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强调学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这样跟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冲突,也不否认教师对学生应有的严格的要求和严肃的批评。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等同于教师的高高在上和独断专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实践说明: 第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第二,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为师生提供一种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在这种环境当中,教师与学生会具有更大的心理相容性,双方的相互作用会更加积极主动。这样,就更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信息:曹艳,女(1985.9-),汉族,陕西渭南人,硕士,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学与解题研究;
课题: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项目编号:JCJY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