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建萍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
摘要: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乏正确的“错误观”,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从充分认识“错误”的教育价值、准确把握“错误”的类别及成因、采取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几方面进行澄清,引导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通过接纳孩子的每一次“错误”,及时发现、科学利用“错误”中隐含的育人资源,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错误;价值;策略;成长
我曾与一位同仁在任教的班级作了“当你犯错误的时候,家长怎么处理?”的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18%的家庭经常有“打或骂孩子”的粗暴教育行为,这些孩子的心理负担普遍较重,不够自信,心理健康受到极大伤害,这样的现象在不少学校的学生家庭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树立怎样的“错误观”,怎样科学对待孩子的“错误”,是摆在许多家长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每一个“错误”都有价值
在“错误”中发现引导的切入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有效的导学应该在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展开,确定了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也就找到了导学的起点。在家庭学习辅导的过程中,孩子通过“错误”将“未知”暴露出来,家长从孩子的“未知”处着手,开展有效的辅导,就能帮助孩子向“可能发展水平”迈进。如: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或方法时,先让孩子经历自主性理解、尝试性练习,再针对出现的“错误”进行辅导,既突出了学习重点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通过 “反思错误”提高元认知能力。孩子学习能力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跟他的元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元认知能力强的孩子往往能准确的理解学习任务,选择学习策略,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当学习中出现“错误”时,他会通过父母内部对话的方式回忆整个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要么改进原来错误的理解,要么调整原来错误的方法,把“错误”变成“正确”,并及时反思学习目标是否合理,学习计划是否科学,学习方法是否高效,准确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错误”产生的自然结果是最直接的警示和教育。儿童德育中经常提到斯宾塞的“自然后果惩罚原理”,即“儿童通常以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的体验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换句话说,如果行为带来愉悦的体验,儿童就认为这个行为是好的,可以做,否则,如果行为带来痛苦的体验,这个行为就是坏的,不可以做。因此,当孩子犯错后,让其承担“负面的后果”带来的责任,就能产生直接的教育效果,当然,这个后果必须是适当的、孩子能够承受的。
二、孩子常犯的几类“错误”
孩子们犯的错误各式各样,在确定应对策略之前,有必要对孩子常见的错误进行梳理。根据产生错误的主观故意程度,可以把孩子经常犯的错误归为以下几类:
一是“无知”类错误。孩子现有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状况,不足以对当前事物的“是与非”做出正确的判断,或对面临的问题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而产生的错误。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非主观原因造成的“力所不能及”的错误。如:低龄孩子经常丢失自己的物品,或学习中没有掌握知识而做错题都是这类错误的常见形式。
二是“明知故犯”类错误。顾名思义,主观上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为了满足自己某种欲望而仍然去犯的错误。如:在品行方面,有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经别人同意,拿走同学的东西据为己有,或者有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显示自己的“强大”,欺负弱小的同学等。在学习方面,个别学生为了逃避学习责任,经常故意不按时按量完成学习任务等都属于这类错误。
三是“过失”类错误。指孩子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由于自己过于自信或存有侥幸心理,没有尽力避免而犯的错误。如:课间在过道上奔跑,以为很安全,结果在拐角处与同学相撞,造成彼此受伤等。
三、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
既然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错误“无法避免”,那么当孩子犯错之后,家长要避免采取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应在及时“止损”的同时,充分发掘和利用“错误”带来的教育价值,化“错”为“对”,借“错”育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针对孩子的“无知”类错误,父母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纠正。对生活习惯方面的错误,可以通过“自然结果惩罚”与“成人示范”相结合来纠正。如:“孩子缺乏管理物品的意识,经常丢失衣物或玩具”的问题,孩子犯错带来的自然后果就是“一段时间内不能买新玩具或新衣服”,让孩子体会到犯错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后果”,建立“不能大意”的认识。同时,把玩耍时、放学时等常见情境中怎样管理物品的方法步骤“演示”给孩子看,教会他们“会管理”的技能。对于学习中“做错题”的错误就要分情况解决,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尽力了,那么就需要家长或老师给予适当的辅导帮助,如果是因为孩子学习习惯差造成做错题,那就得从学习习惯着手纠正。
对于“明知故犯”类错误,多是因为孩子的“正常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很少体验到学习生活中的成就感,这类错误往往体现在孩子品行方面。一方面,家长要适当满足孩子生活中“合理需求”,以此相对减少环境对他们的“诱惑”,同时要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让孩子体验学习、生活中的个人成就感,真正认识到“我能行”。还要通过适度惩戒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认识,以持续的督促和鼓励帮助其形成正确行为。如:对于“孩子喜欢占小便宜,经常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问题,作为父母,平时不要管得太“紧”,适当给孩子一点零花钱,让他(她)拥有一定的经济支配权,用以满足自己生活中的小愿望。另外,当孩子初犯这样的错误时,可以要求孩子完成“与之相反的任务”(一段时间内,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拿出来与同学分享等)作为惩戒,让孩子体会到“严重的后果”。并持续关注孩子是否再次犯这类错误,发现孩子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对于屡犯这种错误的孩子,还可以设计诱惑情境开展专项训练,提高孩子的抗诱惑能力。
既然“过失”类错误是因为有“过失”,因此,当孩子出现这样的错误时,重在引导孩子回顾总结自己的过失之处在哪里,进行针对性地反思改进。如:前面所述的“孩子在过道上跑动,碰撞后致同学受伤”的问题,可按以下几个步骤处理:首先,让孩子回忆当时的情况,找到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然后,与孩子一起探讨“以后课间在过道上行走时该注意什么”;接着,带孩子一起参与处理“碰撞致伤”事件,还可让孩子通过 “积攒”家务劳动等方式来分期“偿还”损失,切身体验和承担必要的犯错后果;最后,持续关注孩子的校园生活,发现孩子进步时及时加以肯定。
总之,我们强调“错误”的教育价值,不是希望孩子多犯“错误”,而是希望每一个家长通过树立科学的“错误观”,勇于接纳孩子的每一次“错误”,及时发现和利用“错误”中隐含的育人资源,引导孩子少犯错、不犯错。由于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以上应对策略要灵活选择、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促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