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书课程建设的归途与前往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2期   作者:冯帆
[导读] 行草书可以说是当代书法艺术领域中表现力最强的书法艺术类别之一。
        冯帆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6)
        摘要:近三十年间,行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的书写转向专门艺术创作的迷茫期,经历了流行书风的洗礼,经历了尝试挣扎脱离传统而后转向经典致敬的思考,从五届国展、六届国展等等国家级展赛一路走来,每一届国展,都像洋流的流动,引领数年内的创作风尚,暴露阶段性问题,再经多方论战,多维度思考,继而回归于经典。
关键词:高校书法 ;行书创作;课程建设

前言:
        行草书可以说是当代书法艺术领域中表现力最强的书法艺术类别之一。当代书法的发展和兴盛之前,几乎有着大半个世纪的迷茫和空白期,经典作品和心法经验在历史动荡中几乎损失殆尽,时至今日,书坛的风尚和回归仍在激变,本文就以展厅书法审美的指向和影响为背景,对高校书法教育体系中的审美导向和教学训练模式进行思辨和探讨。
        当代书法的继承和发展,在现在看来是非常热门的,其中的行草书成就和辩证的矛盾也最多,不论是技法还是学术,艺术风潮中对传统经典有疏离,但也在不断回归,展厅作为艺术的展示窗口、交流平台,有着时尚的生命力,而高校作为近四十年来培养专门化艺术学科人才的阵地,培养理念和教育教学体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展厅和高校显然成为书法艺术生产过程中的两大阵营,思想和作品在不断对流,不断成长,观念和风格的演进过程中,冲突和思辨也更趋成熟、理性。展览对当代书法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这样一个环境下的行书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当代学书者的创作心态和状态,然而疏离了文学修养等深度思考的创作土壤,对于社会担当、书法的多元化发展、文化的传承等,亟需我们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探索。
现状
1.时代背景
        近三十年间,行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的书写转向专门艺术创作的迷茫期,经历了流行书风的洗礼,经历了尝试挣扎脱离传统而后转向经典致敬的思考,从五届国展、六届国展等等国家级展赛一路走来,每一届国展,都像洋流的流动,引领数年内的创作风尚,暴露阶段性问题,再经多方论战,多维度思考,继而回归于经典。
         2019年,第十二届国展按书体分区展出,据统计,行书作品的投稿量和入展率位居榜首,延续了历届国展中这一特征。从本届国展的书家取法和创作风格,分析当代行书创作审美的趋势,可以从中看出近年来国展级别书法作品的格调已逐渐回归传统,数量的基调基础上,大量的二王、颜真卿、宋四家、王铎等成熟书家的较为纯粹的面貌亦或是苏加二王等等混合特征的面貌,这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十届国展和十一届国展以来倡导的回归传统的创作风向,坚守传统面貌,从传统中寻找突破和变化。也就是孙晓云女士提到的“守正创新”的创作导向。
2.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学习现状(临创转化的成熟度、训练模式和创临意识)
       书法艺术目前的发展局势,多以展厅为主要艺术展示形式,为艺术消费群体呈现各种面貌的书法作品,并有众多的书房式的空间进行书画作品的交流与展示。当代书法作品背后的创作群体,有职业书家,有不同水准的书艺爱好者,更有接受专业书法技法训练和理论研究的本科、研究生群体,本文就以高校书法专业学生群体为切入点,对接展厅背景下书法创作的审美导向与部分分歧。


         就学习书法本体而言,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在先天上有着较大优势,不论是书写技能训练的专业化程度,还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艺术眼光的高度广度,与社会上其他许多学书者相较而言,都是非常系统化、专业化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着较为明确的学习计划和专业指导,临与创的转化过程,可以接收到专业团队的教学与调整,因材施教,并且可以在学校学习期间不断投展,与前沿的创作审美动态接轨,在传统与现代的书法创作语境下学习、实践、思考,对当代书法的认知有着更高更系统的认知和尝试。但这个群体的知识背景和思想深度却又难免过于单纯,对于艺术的思考和认知,仅仅是就创作谈创作,短期内难以达到很高的自觉意识,对于个人作品面貌的形成,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容易受时风影响,人云亦云。
二、问题及相关策略的思考
    1.展厅审美视域下的行草书创作导向中的利和弊(11、12届国展为例)
       展厅作为书法艺术展示的重要阵地,对当下书法艺术的推动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其中问题也随之显现,众多书家及艺术批评家对展厅文化环境下的创作审美导向和效果进行着探讨与思考,展厅独特的展示装置及氛围参与其中,对于书法作品主体的位置更加明确,尤其行草书作品,本身的空间性、立体感、节奏感甚至色彩等要素的表现力和张力也更为突出,这在传统的书房或其他空间中是不够丰富的。作为投稿作品,若用较强的个性试图征服评委,自是棋行险招。稍弱化个性,强化共性不失为一明智之举[1]。但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书法作品更注重展厅氛围中的装饰性和图像的表现感,这对于书法本身的文字性和书写性的传达是弱化的一个状态,这样的问题在11届、12届国展中是较为强调去调整的,去过度拼接、过度染色、过度做形式的要求,起到了较为规范的效果。
        近两届的国展书法作品中,行书作品的取法逐渐回归,更多的面貌保持在二王、宋人及明清主流书家的身上,多数作品以一家为主掺杂以碑或其他特征,但也有纯粹以苏或米等一家为书写风格的作品,在审美格调上保持传统主线,在作品元素的运用中尽量做到丰富,比如墨色的使用、章法的布置、空间留白的处理、书写节奏的表达的等,在一张素纸上做出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表达,这与十届国展及之前的书写导向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也反映出展厅书法的创作意识已然成熟,书家的思考更多的放在如何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上,甚至也有批评者提出“展览体”,这是非常值得当代书坛引起反思的现象。
   2.高校书法行书课程的建设情况(课程结构、模式、投展成果表现出来的教学效果)
         高校书法专业的建设,在展厅文化背景下,显得更像是一个孵化器,在做着专业创作人才和教育团队的培养,可进入展赛环节去寻找不足,反思自身,但更应该回归高校书法学习体系,夯实基础,。如此一来,课程的设置和结构安排,对于书法专业学生将来的积淀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类似闭环的学习和创作环境,对于高校书法专业学生的临创意识以及书写技法的养成,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展厅背景下的书法创作审美导向,也就可以更加辩证的去看待,而不是被展厅风尚牵着鼻子走。行草书是动态的,是浪漫的,是可以相容并蓄的,多种风格的积累和思考才是学习书法这条路上更应该深刻重视的。
        关于行书技法课程的安排,常规的模式是一至两个学期的行书课程,但以熟悉各家面貌及书写特征为主,教师个人技法、眼界的不同,再加上课程的统一化教学模式,意味着每个行书书家风格的学习不会很深入,结课的创作也常常并不会太具有风格化的成熟作品产出。
基于类似这种困惑,河北美院书法专业的培养模式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他们每个学期会请到国展高手进行单元课授课,以国展作品的训练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单元课训练,这些书家本身在某一风格的行草作品上以技法胜出,有着其本身的能力和优势,这对于高校书法专业中行书技法课程深度和广度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和宝贵的作用,统一化教学和类似师徒授受的模式相结合,使得行草书技法的成熟和作品的产出具备了相当优厚的条件。鉴于此,笔者认为,一般高校书法专业的行书课程建设,可以在常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行书课程完成后,根据自身需求,增加一些单元方向课,邀请相关领域的高手进行授课,对某些创作方向进行针对性的深化训练,提升自己的临创能力和艺术境界。
三、小结
      常有言,技近乎道,然而书之一道,并非技可达,文化的积淀、技法的成熟以及书家品性和学养等综合的构成,才是品评艺术家的综合因素。透过展厅文化,反思高校行书课程需要走的路,才会更好的促进高校书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更加优化,这对于执教者而言是一种督促,对于学生群体的成长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景辉.创作三议[J].中国书法,2015(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