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琦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市 100070
摘要:我国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治理正在推进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根源问题仍旧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从立法角度来看,已颁行的规制文件法律地位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反欺凌制度体系。从理论研究现状来看,以前的法律不能向后纵深挺进,其基本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进,这主要表现在既定概念的定位不高、规则方法单一、作用有限、学校法律角色冲突等方面。为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并在实践中进行检视和反思,力求构建我国校园反欺凌制度体系。
关键词:校园;欺凌;法律治理;问题;研究
引言
我国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一问题仍未能从根源上得以有效解决。从立法角度来看,已颁行的规制文件处于较低的法律位阶,未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反欺凌制度体系。从理论研究现状来看,历经前期发展后难以向纵深挺进,一些基本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本文拟围绕这些问题,对我国校园欺凌法律治理政策作出检视和反思。
一、校园欺凌基础理论
“校园欺凌”一词属舶来品即“SchoolBullying”,挪威学者欧维斯(DanOlweus)首次对校园欺凌进行界定,“即一个学生长期并且反复地受到某位或某群学生负面攻击的行为。”我国对校园欺凌的研究起步较晚,2017年《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首次以官方政策文件的形式对“校园欺凌”做了定义,即“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一方恶意且多次地对学生另一方实施肢体欺负、语言侮辱或者网络侵犯等行为,使其受到心理或生理伤害。”校园欺凌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教育感化显然不足以对校园欺凌产生震慑,因此,构建法治化的反校园欺凌制度刻不容缓。
二、校园欺凌形成原因
(一)家庭因素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然因素,从家庭层面来看,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家庭环境具有一定的显著特征,往往表现为家庭结构功能缺失。从案例实证分析看,在校园欺凌的事件中,很多欺凌者绝大部分来自于缺乏情感温暖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好,家庭氛围紧张,甚至发生过家庭暴力,父母在其欺侮别人时,惩罚方法不当。还有大部分农村家庭,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管教,缺乏正规的教育。被欺凌者的家庭特点主要有:家长管教专制,家庭氛围不和谐,缺乏民主,父母之间地位不平等,父母和孩子关系不融洽等。
(二)学校因素
首先,学生法治意识缺失是校园欺凌频发的重要因素。面对校园欺凌,多数学生不能列举防控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对运用法律手段去解决校园欺凌的方式使用率较低。究其原因有校园法治课程体系不健全,学生接触法治教育的机会欠缺;法治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多为思政课老师兼职,缺乏法律专业素养;校园法治宣传不到位,普法力度不够。其次,学校法治预警体系低效。学生面对校园欺凌直接性的检举、投诉渠道不畅,多数学校并未专设校园欺凌防治委员会,也未设专项投诉电话或邮箱,更没有进行常规性排查,使学生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度降低,进而无法在预防阶段遏制校园欺凌产生的苗头。
(三)社会因素
从社会层面来看,校园欺凌问题表现为一种“社会群体性失范”,如今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社会秩序不断调整,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念冲突碰撞,现代校园与社会的藩篱被打破,加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尚未健全,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主流文化未获得同辈群体的追捧,“反学校文化”助长其叛逆、暴力等行为的发生。还有,社会规则的缺失使欺凌行为一直隐藏在灰色边缘。
三、校园欺凌的法治化防治谱系构建
(一)加强监管力度,增强德育教育
学校方面在改善欺凌现象当中,应该做好防治工作,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明确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办法,规定不同行为的处理措施,以此来警醒学生,同时也为学生的预警划分标准。除了常规的校规校纪之外,学校还应该专门定制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措施手册,做好预防。同时还要加强校内的监管,定时安排校园安保人员进行巡逻,对教师开展校园欺凌防治培训工作,使得欺凌事件能够被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降低校园欺凌事件带来的后果。同时学校还要增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和谐的思想,养成学生良好的品性。学校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进行道德教育。通过专题教育让学生适当了解与他们学习和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公安人员到学校举行校园欺凌的讲座,帮助学生生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
(二)净化社会环境
通过公安机关、政府有关部门的协助,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学校周边的打架斗殴现象,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对各类有害于儿童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视作品、书籍、网络信息等要予以必要的打击,通过强有力措施进行有力控制。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网络暴力游戏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另外,采取措施尽量避免社会不良文化对学生生身心发展的影响,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三)校园欺凌的法治惩戒谱系
构建多维度的校园欺凌法治惩戒谱系是实现反校园欺凌法治化的核心。针对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应致力于专项法律的研究,并配合制定从中央到地方衔接有序的校园欺凌防治法律体系。首先,应参考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关于校园欺凌的专项立法并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出台具有中国特色的《反校园欺凌防治法》,融入收容教养等制度,实现专项立法的层级处罚优越性。其次,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细化研究工作,从实体上构建校园欺凌行为责任构成要件;在程序上,明确处理期限、申诉方式等,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最后,《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对校园欺凌的防控也要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搭建校园欺凌专项法与一般法的协同配合机制,实现专项法律与刑法的对接,对恶性欺凌行为由刑法来处罚,发挥刑法震慑性;实现专项法律与民法和行政法的对接,发挥民法、行政法的有效社会治理功效。例如专项立法可以明确对欺凌行为致人重伤的行为对接刑法第234条之规定的故意伤害罪,对欺凌者公然侮辱被欺凌者的行为对接刑法第246条之规定的侮辱罪等。
(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害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着重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受到欺凌事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人为善,同学之间要相互交流。在发现学生“不合群”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交谈,帮助学生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处理意识,在遇到欺凌事件的时候,要及时与教师或是家长取得联系,在遇到较为严重的情况时,应该在第一时间与学校的安保或是公安人员取得联系,并在第一时间保障自己的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园欺凌法律治理关系到我国校园反欺凌制度体系构建和保护青少年的基本合法权益。由于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受到各种欺凌就会影响其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不利于校园育人环境的构建。校园欺凌法律的建设,必须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给予学校相应的法律权力,允许其推行以预防为主的非诉讼替代方案,实现依法治理校园,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范淼.校园欺凌的情境预防引入研究[J].盛京法律评论,2018,5(01):171-186.
[2]赖锴.学生校园欺凌防治的法治策略[N].河南法制报,2018-12-28(018).
[3]吴蕾.初中校园欺凌系列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学生生心理健康教育,2018(36):20-22.
[4]单佳楠.校园欺凌系列心理课程的构建[J].学生生心理健康教育,2018(36):23-25.
[5]段鹏超.未成年人欺凌问题的法律解决路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6):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