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主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204
摘要: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人际交往有利于拓宽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渠道,营造自由、平等的交流氛围,丰富交往内容,但易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不良的网络信息易减弱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使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功利化。我们应注重对大学生网络教育,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三全”育人过程中提高大学生自制力,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价值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同传统的交际活动呈现不同的特点,既方便大学生互通信息,又因交往环境的虚拟性、交往范围的复杂性、交往对象的不确定性、交往角色的多样性而难以明辨是非,可以说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一把双刃剑。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美国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重于其他的世界里,人与人相处的好坏是决定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诸多便利。
(一)提供人际交往的新平台
网络作为人际交往的新型媒介,表现为微信、微博、APP客户端、电子邮件及网站等多种形式,具有多样性和超时空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在线交流,拓宽了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范围。大学生可以及时了解亲戚朋友的思想动态,也可以了解各个社团组织的信息。除此之外,网络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与传统的交往模式相比具有超时空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交往更加便捷,可以方便快速地将相同兴趣爱好或相同性格特征的人联结在一起,为进一步交往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二)营造人际交往的新氛围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以自由表述,不受外在和现实的束缚,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真实或虚拟的想法通过网络反映出来,每个网络主体地位平等,这反映了网络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征。这与新时代大学生的自由、平等意识相契合,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选择与自己喜好相同的人平等的交往。网络交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使得每个人都是自由发声者,有助于大学生平等地展现自我价值,不受传统媒介的思想束缚,营造出自由、平等的网络氛围。
(三)丰富人际交往的新内容
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直播、网络购物、网上聊天室等新兴人际交往内容不断映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语音、视频、表情包及方式传递感情,丰富交往过程的乐趣。校园新媒体工作室、官方微博及公众号、抖音等形式载体呈现社团活动、学生管理、学术动态等信息,可以在线上实现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及学生与家人的互动。另外,随着公众订阅号及分享功能的不断完善,将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融为一体,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新消息,缩短了交往沟通的时间,丰富了人际交往的内容。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一)沉迷网络世界,成为低头族
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长时期处于网络虚拟世界中,导致注意力分散,缺乏当面沟通的会话经验,对现实中的笑声、停顿、语速等沟通技巧不甚了解,进而感到恐惧,不愿在现实中与人打交道,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当面沟通,致使亲情疏离、友情淡漠。由于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上网时间过长,无论是在宿舍、教室亦或走路、逛街,都离不开网络环境,既造成视力下降及颈椎损伤,又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心理自闭、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遭受不良信息侵害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和滞后性,再加上网络审核不到位,使得一些不良网络信息泛滥。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社会交往需求是重要的方面,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人与人相处的好坏是决定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业负担较轻,又有社会交往的需要,极易受到网络社交的影响。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大学生盲目地接收网络信息,尝试新鲜事物,很容易在网络媒体平台中受到欺骗,甚至出现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校园恶性事件。
(三)减弱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网络环境中,网络主体涉及多个人群,其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且是在匿名的前提下进行沟通交流,故有人肆无忌惮发表各种网络不当言论,不计后果地散步消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在这种不良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其享有绝对的自由权,网络侵权不具有犯罪成本,不受法律的规制,从而滋生网络不良信息,这极大程度上减弱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利于大学生文明上网和诚信观念的养成,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人际交往环境。
(四)网络人际交往价值取向功利化
随着商业广告在网络阵地的不断侵入,网络打赏、虚拟货币等层出不穷,有些学生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盲目加入到网红或微商队伍中,通过吸引粉丝或贩卖打折商品,赚取好友的服务费,过度推崇经济利益。这种靠金钱关系维系的感情扭曲正常的人际交往,过于功利化,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一旦达到金钱目的,双方的人际关系便严重恶化直至破裂,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网络环境下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一)注重对大学生网络教育,强化网络安全意识
高等学校应将网络教育课程纳入公选课或实践学分课,帮助大学生提高其对网络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向学生讲述《网络安全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在学生受到不良侵害时负责大学生的法律咨询,解答大学生的法律疑惑,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营造一种人人学法、人人懂法的法治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网络危机事件的应对机制和长效机制,及时发布最新的网络不良信息,定期开展摸底排查,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保障校园安全。
(二)提高大学生自制力,抵制不良网络信息
良好的网络人际交往关系不仅需要外部机制的教育,更需要学生自觉提高自制力,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面对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应自觉提高防范意识和自制力,自觉控制上网时间,培养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严格规范自己。另外,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下网络,走出宿舍,体会现实交往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结交新的朋友,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三)正确理解“言论自由”,树立责任意识
正确理解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这一项基本权利,理解自由并非完全的绝对自由,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利,但并不能滥用。假如滥用权利而损害他人的自由或合法利益,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故大学生应当树立责任意识及规则意识,明确网络环境下进行人际交往的权利义务,一旦侵权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交往价值观
为形成良好的网络交往价值观,应净化网络环境,自觉抵制功利化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强大学生义利统一的意识,将道德价值放在首位,通过人际交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把金钱和利益作为人际交往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杜绝网络不良信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将其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作者简介:刘香主,助教,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