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寓言的中国智慧 ——以《愚公移山》为例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2期   作者:唐洁
[导读] 寓言故事在东西方几乎同时起步,东西方寓言故事在言语方式上是有明显差异的。
        唐洁
        (宁波市荣安实验中学 浙江省宁波市  315000)
        【摘要】
        寓言故事在东西方几乎同时起步,东西方寓言故事在言语方式上是有明显差异的。笔者根据言说方式把寓言分为对话式寓言和讲述式寓言。本文从形象选用、文言表达、寓意解读、思维模式几个角度比较东方对话式寓言与西方寓言的差异,探寻中国对话式寓言中暗藏的中国智慧。
【关键词】对话式寓言  中国智慧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篇幅简短、情节简单,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言可以按主人公的类别,分为生物(动植物)寓言、人物寓言、事物寓言和抽象概念寓言。可以按功能分为讲道理或教训的哲理寓言和讽刺或劝诫的现实寓言。可以按篇幅长短分为长寓言、短寓言和微寓言。可以按写作手法分为诗歌体寓言、小说体寓言、散文体寓言和戏剧体寓言。可以按内容分为社会寓言、自然寓言和神话寓言。笔者指出,寓言按言说方式,还可分为对话式寓言、讲述式寓言。
“对话式寓言”指的是寓言故事中主人公的对话是寓言的主要内容,言说方式带有对话的性质。“讲述式寓言”指的是寓言故事是以第三人称单人讲述的,言说方式是独语式的宣讲。
2016新版初中语文教材和2010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都大量收入了中国传统寓言故事。详见下表:


这些收入的寓言故事中,有多半都属于对话式寓言。本文以《愚公移山》为例,从多角度品读中国对话式寓言中暗含的中国智慧。
一、中国对话式寓言形象选用的中国智慧
西方寓言在形象的选择上多选用动物形象,寓言故事中看似设置了动物形象之间的对话,实则是以第三人称讲述故事,应该属于“讲述式寓言”。伊索,一直被尊为西方寓言的鼻祖,他的寓言故事源远流长。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多选用动物形象,而且多为符号化、脸谱化的动物形象。伊索寓言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以其中的狐狸形象为例,狐狸在很多篇目中有出场,狐狸多数都被符号化为“狡猾、奸诈、欺弱怕强”的代名词。西方寓言它们选用的形象多是脸谱化、符号化的动物形象,而且这类动物形象往往代表着人性中的劣性。阅读西方寓言,读者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品评动物形象,引发现实的思考。西方寓言在形象选择上体现的是西方思想的批判性。
中国寓言“对话式寓言”占比更多。它多使用人物形象,带入感更强。在对话式中国寓言中,设置的人物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处世态度和观点。读者需要区别对话人物的立场,进行自主的品评,不是简单的符号解读。以《愚公移山》为例,寓言故事中“智叟”和“愚公”间智与愚的论辩进行了千年。直到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引用该典故,对其重新诠释,赋予它崭新的时代涵义。自此“愚公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写照。
中国对话式寓言,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设置有矛盾冲突的人物对话,体现不同人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价值观。它代表着中国智慧的圆融、民胞物与。
二、中国对话式寓言文言表达的中国智慧
其次,中国寓言文言表达富有深意,暗藏着解读寓意的秘钥。文言表达是典雅、含蓄、屈曲的。以《愚公移山》为例,“智叟”和“愚公”字面上直接给两位人物做了评价,智与愚对立冲突,如果简单等同于寓言中的价值取向,就很难读出寓意了。解读这篇文言寓言的秘钥需要聚焦“叟”和“公”这两个字。先看看“公”字,它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公”是对古代老年男子的尊称。而“叟”呢?动词,会意字,意谓手拿火把在室内搜索。本义:搜索;搜查。“叟”。假借为“傁”,老的男人。“愚公”和“智叟”一个是公正无私的“老头”,一个是看不清,要拿着火把到处找寻的,眼不明、耳不聪的“老头”了。孰褒孰贬,全暗藏在这两个字的隐义里了。比对英文翻译,就很难把“智叟”的“叟”和“愚公”的“公”区别开来了。如果都翻译成“老头”(old man)老男人,中华文字的魅力就被这拙劣的翻译,一扫而空。
解读中国对话式语言的文言表达,找到解读秘钥,对这些关键文言字词进行研读,关注汉字之美,让学生发现汉字、汉语、文言的美妙之处,体悟中国智慧的细腻、含蓄。
三、中国对话式寓言寓意多元解读的中国智慧
西方寓言由于动物形象的符号化处理,在寓意解读上往往是单一的。它与西方人感情表达的直接、外露更搭配。
东方人的表达间接、含蓄,寓意的表达存在多元解读的可能。东方对话式寓言中体现的不同观点,不是简单的好坏对错的较量,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评判。《愚公移山》中,智叟、愚公之间的对话,代表的不是一个“蠢老头”和一个“聪明老头”的论辩,智叟、愚公之间的对话,代表的是“智”与“愚”的较量。读者不是要在两者间区别下他们的高下。何为“智”,何为“愚”?这是文本需要读者去体悟的。读者的解读可以是:愚者是坚持者、追求理想的人、独行者等;智者是变通者、妥协者等。寓言中借“山神、天帝、夸娥氏的两个儿子”给予愚公的帮助,含蓄地提示读者正确的价值取向。天帝帮助了愚公,不是简单的帮助愚公,更不是可怜愚公;这暗示愚公的看似愚蠢的移山行为,天帝是赞同的。愚公移山它代表的精神是会得到肯定的,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中国对话式寓言寓意的多元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了中国智慧的思辨与包容。
四、中国对话式寓言寓意思维模式的中国智慧
思维方式上,西方人擅长科学性逻辑思维。我们熟悉的伊索寓言中,狐狸是机智、狡猾的代表。为什么选取狐狸这种动物做机智、狡猾的代表,而不是其他动物呢?从生物学了角度看,狐狸这种动物机警、敏捷。狐狸具有的这些生物性,借助合理联想和想象,让作者选择了狐狸来代表机智、狡猾。西方寓言中动物形象符号化处理看似随机,实则背后和动物的天性是密不可分的。西方寓言这种内在的因果逻辑是非常清晰的。
中国人则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这种思维的差异,就让东方的对话式寓言故事更多了一抹晦涩。《愚公移山》中,“愚公”不是他的名字,可以说是一类人的代名词,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意象的存在。人物外在形象的“愚”和精神实质的“智”看似对立,实则兼容。“愚”与“智”这组抽象的概念,在中国人的思维体系中是圆融互通的,两者内部的逻辑性是模糊的,是直觉化的。如果用西方严谨的科学逻辑思维模式来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得出的结论只可能是愚公是永远没有办法移山的,他的移山行为是非常愚蠢可笑的,就无法解读出“愚公”精神层面的“智”了。
中国对话式寓言在思维模式上,是感性化的。它打破了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性思维,体现了中国智慧开放、豁达。
中华文化博大,中国对话式寓言是其中的剪影。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通过分析文本,思考到“中国文言寓言”的本土优势,解读中国寓言的文化意义,体悟中国智慧的特性,会让“中国对话式寓言”教学更加有吸引力点。中国对话式寓言教学的深入探究,可以为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获得感,提供新的切入点、支撑点。
作者简介:唐洁,女,苗族,籍贯:湖南吉首生于:1980-05,职称:中教一级,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