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机下中小学灾难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2期   作者:徐国荣
[导读] 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现象,对于灾难 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
        徐国荣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茅箭中学  湖北省十堰市  442000                      
        一、灾难教育的意义
        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现象,对于灾难 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
灾难教育是指在正视灾难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关于灾难预警、防治与心理方面的教育。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中指出: “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有效的灾难教育能减轻灾难对人类损害的程度,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和生命,充分调动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优化生存环境的自觉性和热情;同时灾难教育也是 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防灾避灾 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其道德情怀。
 二、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
1.灾难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
灾难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灾难降临时仅靠 “急中生智”与 “随机应变”的自我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诚素有其备”,系统的、规范的常态 化灾难教育必不可少。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在日常教学中的不断灌输, 而逃生、自救技能的学习则需要系统的常规课程进行 讲授和实践。然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灾难教育 缺乏制度性、系统性,灾难教育完全被边缘化,没被纳入 素质教育范畴,一些学校甚至把灾难教育看作是影响升 学率的“包袱”,教师在课时上偷工减料,授课中“蜻蜓点 水”,少数学校的灾难教育活动仅仅是为应付上级领导检 查的应景之作。 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 2200 多名师生在地震 中却无一伤亡,被世人誉为“桑枣奇迹”。这一奇迹源于该校制度化、系统化的灾难教育。自 2005 年起,桑枣中学每 学期都要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一次突发事件安全疏散演习,经过三年的演练,灾难教育内容通过行为细节的反复演练形成了每个学生的行为能力。当大地震发生时,全校师生仅用了1 分 36 秒的时间,便井然有序地全部撤到操场上。
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对灾难自救方法了解不全面,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课时的紧凑、灾难教育专业人才的缺乏等,这反映出灾难教育过程中存在责任划分不明确、课时被侵占、缺乏实践演练等问题。

2.灾难教育技术落后, “重知轻练”

灾难教育开展比较成熟的欧美、日本等国家非常注重灾难教育的技术手段,注重灾难教育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科技性。我国灾难教育的开展相对缓慢,多数还是停留在“课堂提醒、壁报展览”等这些老套的形式中,缺乏创新和技术含量。在课堂上,教师的灾难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缺乏最基本的课堂师生互动。灾难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一个重要的议题是要把各项教育措施落实到每个学生个人层面。
“纸上谈兵”正好可以形容灾难教育的现状,无论是班会课上的灾难教育抑或是假期前教育周上的专题讲座,往往都是大谈理论,从口头上教育学生如何 自救逃生,即使有部分讲座会邀请极少数学生试用消防用具,但并不能保证其他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都能将所学理论很好地转化为实际操作。逃生演习中最多的就是楼梯逃生,但是演习时却假定在全体均可逃生成功的情况下进行,很少涉及来不及逃生时的其他自救方法。通常在紧急情况下有部分人能安全逃离,而那些来不及逃生的人却往往不知所措,错失黄金自救时间。由此可见灾难教育中实践演练不容忽视。

缺乏实践的问题,其实大部分的原因是灾难教育 资源不足,缺少活动所需的资金及硬件设施。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实践问题应该从安全教育专项资金的保证着手,并使经费专项专用。
三、开展灾难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1.灾难知识教育    
通过陈列、展览、体验项目、讲座等多种方式展开灾难知识教育;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及科技手段向学生传播相关灾难产生的原理、种类、前兆、表现、规律及其危害程度、应急救护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困境逃生与生命保护,树立灾难意识,强化对灾难的预防,把灾难发生的几率及造成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2. 灾难观教育
         灾难观是指对灾难的理解和应对态度。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会在瞬间夺取人的生命,财产,而且会对幸存者留下巨大的心理创伤。灾难观教育便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机构,学校从预防的角度建立完善、有效的心理援助机制。通过灾难中生命的顽强和广大医护工作者舍生救难的勇气,使学生由灾难的悲剧过渡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力量,激发对生命的珍视,对自然的敬畏与自身生活的反思。当汶川地震发生后,并不是对灾难的实证科学的解释,而是文学性的“多难兴邦”一词极大的重新激发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勇气与凝聚力。
    3. 整合学科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开发
灾难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灾害教育,应将灾难教育融合到课程计划和教学中,渗透到相应学科的适当章节中。比如物理课中的《重力》教学,可以引入山地滑坡的防灾减灾教学,《惯性》教学中,可以加 入车辆驾驶安全相关的内容教学;根据我国地域辽阔,灾害频发且地域性明显的特点,学校应加强灾难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学校周边存在的各种灾害和危险,编辑具有乡土特色的灾难教育教材。比如我国西南地区,这里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同时地质灾害具有综合性、衍生性与连锁性的特点,因此这些区域的中小学灾难教育方案要突出本地域特色。
   4. 灾难技能教育   
灾难教育应由教育部门加强监管实行,并与相关机构合作,分配专业人员定期到校进行灾难教育活动,这样责任归属明确,既不额外增加一线教师的负担,又能真正使学生学到规范、有效的逃生自救技巧,从而从根本上降低灾难事故人员伤亡率。这种以亲身体验和以感觉为主的安全模拟训练效果远胜于静态的观看或听讲座等培训方式。
    5. 灾难教育形式
灾难教育可以用学分制的形式固定下来,落实课时,强制实行,抓住灾难教育的黄金时间,并合理分配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灾难教育可以用不同形式开展,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视频游戏等,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多地熟悉防灾逃生技能,加强学生的自救能力。
灾害教育课程目标能否实现,最终要落实在教师身上,取决于教师的灾害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国家应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大学中开设灾难教育专业,为国家培养急需的灾难教育人才;同时,对学校中的灾难教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并将培训 内容纳入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学校领导的考核范畴。
危机是最鲜活的教材,灾难是最深刻的课堂。成绩、分数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启迪人们如何为生命奠基、如何打好人生的底色,这才是教育的本质与本真。因此,我们的教育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对信念教育、灾难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等给予更多关注与强调。我们的教育在提升受教育者生存技巧的同时,要为培育大爱情怀、家国担当、英雄精神、善良品质等倾注更多时间与精力。这才是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回归教育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就像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通过灾难建构起自身的存在意义,灾难表面上是一种毁灭,但同时也是一种获得自身意义建构的途径。因此,们需要积极开发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灾难文学的课程资源,并吸取地方性知识中的有益部分,在传授学生应对灾难的基本生存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深刻理解灾难的内涵,保持对天地的敬畏之心,珍爱生命。通过文学、艺术、神话、仪式等途径来理解灾难,方能激发勇气与信念,即使遭遇灾难的不幸,也能重新唤起对生活本身的热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