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明良
四川省旺苍嘉川初级中学校 628000
摘要:对于初中生来说,体育教学和文化教学同等重要,前者是关于物质身体的成长,后者是关于思维心智的发展,而且两者之间往往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阻碍,初中体育品质普遍不高,无法真正发挥体育精神和价值,限制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相关的教育人员需要看到初中体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积极更新教学的方式和理念,让初中生在体育活动中强健体魄、发展意志力的同时,也保持阳光的心态和健康的生命力。本文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引言
教学改革一定要稳步推行,尤其是对于初中体育教学而言,现阶段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对初中生的体育学习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改革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也能够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
一、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想进行改革,一定要对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重点分析。首先,学生参与性不强已经成为了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问题,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不重要,而且在长时间学习的过程中,担心耽误了考试成绩,往往会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书本的学习当中。但是久而久之,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更好的学习,很难在考试当中发挥的更好。适当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更助于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这样在未来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抵抗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们没有认识到体育课和室内学习之间的关系,这样才使得学生们的参与性不强,在体育课的过程中也尽量躲着一些群体活动,而且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体育活动,学生们更是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一定的学习,认为会浪费时间,还会耗费体力。
二、合作理念教学
首先就是合作理念教学,要将合作的观念融入到学生的团队当中,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体育课的学习还是其他方面的学习,又或者是未来的生活当中,合作都是十分重要的。集体才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往往个人很难实现某一目标。对于体育运动而言,在现阶段的初中体育学习过程中,合作化的项目比较多,包括篮球足球以及排球等等,这些都能够彰显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忽略一些技巧性,毕竟对初中生而言,往往不是培养专业的运动员,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可以有所侧重,进一步的提高合作理念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真正的快乐,而不是体育课上的一些困难。
三、提倡兴趣教学
就目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体育教师虽然开始尝试使用兴趣教学方法,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仍在使用传统教学中一些具有指令性、灌输性的指导方法,使得教师在创新意识上无法得到更大的突破,降低体育兴趣教学的作用和功能。另外,多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常忽略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得教学活动的设计不符合学生需求,让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学活动应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照搬教学案例中的活动方法会导致教学的内容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其心理及年龄都处于未成熟阶段,这就致使其对知识的学习具有较显著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依据学生所具备的求知欲以及兴趣特征,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激发,并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素质教育实现全面的推广。在实施初中体育兴趣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配合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教学规划和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将传统教学课堂变成学生交流、比赛的教学活动,营造出更加轻松、愉快、活跃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对学生开展兴趣教学时,还需要注重对教学规律的遵循。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感受到和谐的教学氛围。其次,在实际教学时,还需要加强沟通交流,通过讨论的形式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再次,在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主体地位、情感交流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促使学生具备全面的体育素养。
结束语
新课标改革为初中体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有所增加,学校和教师都需要更新对于体育课程的理念和认知,并且给予体育课程充分的重视。另外,也要调整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重新界定师生关系,以学生的立场出发展开教学,而教师需要发挥引导和帮助的作用,设定最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且以正向的视角对待学生,让学生在合作竞技中不断成长,发展学生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祁秀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的策略[J].科技资讯,2019,17(36):110+112.
[2]王珍珍.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初中健美操课堂有效性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