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态律动对于小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作用

发表时间:2020/9/15   来源: 《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2期   作者:李启娟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李启娟
        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第三完全小学  558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通过音乐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小学音乐也需要顺应教育事业的改革,运用灵活的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音乐,而体态律动则是唤醒学生音乐本能的一种策略,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让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来加强音乐感受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体态律动在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有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教学;音乐感受能力

        引言:体态律动是一种通过听觉经验而创造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所听到的音乐转化为内心感受,再由内心感受主导肢体跟随音乐及音乐感受而展开相应的动作。因此学生从听到音乐再到做出体态律动的整个过程是出于本能性的,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所表现出的肢体动作皆与音乐引发的音乐感受联系。基于此,体态律动也是学生音乐感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音乐教学中灵活运用体态律动则能够进一步加强这一效果,实现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一、体态律动在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一)引发学生的音乐本能
        音乐本能指的是人对于音乐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即便是从未听过音乐的学生在初次接触后也能分辨出动听与否,也能明确感知到音乐中的节奏缓急。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音乐本能,但长久的传统教学可能会长期压抑这一本能,但实际上这一本能不仅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上自然发展所必备的特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感知能力的重要条件。而体态律动能够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与自身的感知而做出相应动作,在表现动作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感受充分“演绎”了出来,肢体动作的形态便是学生自然发展和音乐本能驱使下所产生的外部特征,因此体态律动能够唤醒学生的音乐本能。
(二)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音乐感知
        音乐感知是理解和感受音乐最基本的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需要根据音乐经验和生活经验去感知音乐,但体态律动则将这一过程回归到本能,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出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不管感知的内容是否“确切”,但确实学生发自内心最为直观的感受。
(三)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体态律动完全出自于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动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都不会偏离音乐本身的节奏和情感基调,因此体态律动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同时,当学生充分接触体态律动后,便能够发现其中的趣味性和延展性,能够在听到音乐后跟随自身的感受自发性的创造各种体态动作,这也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1]。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情感体验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在情感感知以及音乐素养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得到教师的合理引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新课标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学也需要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利用体态律动,通过舞蹈动作来结合音乐与学生的感知,不但能简化音乐学习的难度,而且还能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音乐体验。如在学习《找春天》时,为了能让学生快速记忆歌词,老师可以先由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讲解,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之后,再设定节拍,跟随音乐的节奏尝试着唱出来。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歌曲中“人物”的动作,抓住歌词中“蹦蹦跳”、“笑了笑”等动作,让学生尝试着跟随音乐做出一些动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音乐作品与学生的体态动作进行结合,同时音乐中也融入了情感元素,让学生在获得音乐体验的同时也获得情感体验。
(二)引导学生积极表现积极创新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环境具有较为强烈的探索欲,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而体态律动与教学情境的结合则能充分迎合学生的这一特征。如在教学《大雨和小雨》时,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下下雨的情境,重点区别大雨的“哗啦啦”,小雨的“淅沥沥”,突出大雨和小雨之间节奏和音量的强弱。之后便可以让学生根据雨点的声音来进行模仿,可以通过身边的事物或肢体动作来表现一下雨点落到地面的节奏,学生们多数会通过拍腿、拍桌子、拍手等动作来表现两种不同的律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利用情境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和代入,并利用体态律动来感受音乐节奏,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需要实现因材施教
        小学生不管是生活经验还是音乐学习经验都较为薄弱,所以在课堂学习中较为依赖老师的引导,而老师的引导也需要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将教学内容结合到学生的生活,将教学方法联系到学生的学情。体态律动教学需要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教学过程也需要遵从学生“自然发展”的特征,激发学生音乐本能的同时教授学生感受音乐的技巧,还要鼓励学生踊跃表现自己。如在教学《自制打击乐器》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制一些简单的乐器,运用不同的方法体验不同打击乐器敲击的声音,对于学生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交流,让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对于学生好的作品则可以进行表扬,给予肯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音乐本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音乐上的个性化发展,而老师合理的评价与鼓励也是学生勇于参与学习、勇于表现自己的动力[2]。
结束语: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应用需要结合学情来设计教学方案,并选择合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并结合体态律动来获得更为全面的音乐感知体验。
参考文献:
[1]罗羚嘉. 试论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4):52.
[2]郑惠玲. 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具体方法分析[J]. 黑河教育,2019(06):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