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9/15   来源: 《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2期   作者:刘彩燕
[导读] 英语教学中,传统中国文化向课堂中的融入对于学生交际能力和价值观等影响深远,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辅助学生高效展开英语学习
        刘彩燕
        安徽省蚌埠市曹老集镇中心学校   233000
        摘要:英语教学中,传统中国文化向课堂中的融入对于学生交际能力和价值观等影响深远,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辅助学生高效展开英语学习。本文对传统文化向英语课堂中融入价值简要介绍,分别从饮食文化、交际文化、称谓文化、谚语文化等方面阐述教学过程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融入策略

        引言:英语教学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学内容相互融合,有助于学生形成英语思维,并且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之感,能够使用英语展开跨文化交流,提高其英语素养。鉴于传统文化向英语课堂融入的诸多优势,需要教师探索出传统文化融入方向和方法。
一、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价值
(一)引导学生价值观
        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不但包含大量处世的哲学,还包括做人的道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英语教学,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教育价值,和西方文化之间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文化视角展开英语学习,体会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学生处于母语生活和学习环境之下,使用英语交际环节,运用的各类表达可能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出现“中式英语”。对此,在英语词汇、交际用语等内容的讲解过程,可结合对应话题,向学生适当渗透我国优秀的文化,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差异性,在日常交际环节,选择合理表达方式,防止出现文化冲突,产生“不礼貌”的询问。因此,渗透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交际能力[1]。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
(一)饮食文化渗透
                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和饮食文化相关。可结合教学内容,渗透饮食文化,能够让学生掌握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进而将文化知识更好地应用在实践当中,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将授“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这一话题内容时,可结合教学过程表示食物的单词rice,cake,juice…等,指导学生使用游戏法学习词汇。为保证单词教学成效,在此过程,可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渗透其中,比如我国传统美食有馒头、烧饼、水饺、豆浆等,可将steamed bread,clay oven rolls,dumplings,soybean milk等美食作为拓展词汇,丰富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同时,在授课过程,还着重介绍了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喜欢使用“圆桌”就餐,体现出团圆之意;西方人则崇尚利己主义,喜欢使用方桌,因为这样更便于自己用餐。通过上述文化内容渗透,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在特定场合之内交际的方式,而且还能学习我国传统的美食和饮食文化,有助于学生展开跨文化交际。


(二)交际文化渗透
        英语教学内容中,交际用语占据比例较多。由于不同国家人们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文化差异显著。在日常打招呼方面,中国人习惯问对方“去哪儿呀?”“吃饭了吗?”而英语课堂中,在双方见面时,可使用“How do you do?”,“Hi”,“Good morning”或者“Hello”等简单打招呼。针对此差异,在教学环节,可重点从文化渗透方面入手,为学生讲解我国传统文化,见面用语的运用主要表现对他人的关心,体现出我国文化利他主义的特点。和我国的文化不同,西方人认为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等问题时,涉及到个人隐私,因此为不礼貌行为。此外,还可为学生拓展讲解,和英语国家人们展开交际问候时,可选择天气、交通或者体育赛事等作为话题。可见,在英语课堂中,适当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知识。
(三)称谓文化渗透
                英语单词当中,关于称谓的单词较少,兄弟使用“brother”代替;姐妹使用“sister”;爷爷和外公都可用“grandpa”表示;奶奶和外婆使用“grandma”表示,父辈男性称谓统称“uncle”,母辈女性称谓均用“aunt”。在讲授上述称谓词汇时,可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对比学习。比如:英语当中,人和人之间在初次见面时,主要使用Mr,Miss,Mrs后加其姓氏即可,若双方较为熟悉,则可直呼其名,体现出友好、平等的关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为显示出尊敬他人,需要在称呼他人过程在其姓氏后加上其职位,比如某校长、某老师等。汉语当中称呼堂兄弟、表姐妹等都有严格要求,但是在英语当中,无论年龄、性别的“堂表亲”,均可使用“cousin”代替。通过称谓此,能够感受到英汉语言的表达差异。教学过程,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对比学习,更好地体会我国文化,高效学习英语知识[2]。
(四)谚语文化渗透
        部分英语谚语和我国谚语在表达方面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在授课环节,可适当融入,帮助学生积累英语知识。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收集英语和汉语表达相似的谚语,恰当的时机进行渗透,并要求学生将谚语记录在笔记当中,在写作过程灵活运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使用“患难见真情”来表示友谊可贵,在英语中存在相似的表达“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我国文化中对于学习有“活到老学到老”这一表达,在英语当中,使用“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表达,中国人对待做事情的态度为“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一半”,在英语当中存在“Well begun,half done.”上述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是表达意义却是殊途同归。教学环节,渗透我国传统的谚语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英语谚语,积累知识,高效学习。
结束语:总之,英语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为学生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学习环节展开对比,立足于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完成英语知识学习。大部分的英语授课内容都与文化存在紧密关联,因此,需要教师适当挖掘,找到传统中国文化融入点,以文化为载体,指导学生展开英语知识学习,提高其交际能力和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雷红.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文化[J].读与写(教师),2019,(3):1.
[2]杨春莲.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J].电子乐园,2018(9):3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