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传攀
广西百色市靖西市民族中学 533899
摘要:“因材施教”“按需活教”是教师实施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路径。教学实践证明,活化教学策略指导,有针对性实施分层教学,能让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锻炼和发展。实施分层教学需要一定的教学艺术与智慧,需要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交流中收集自己不足之处,在相互帮助与切磋中深化识记,在主动探究求解中积淀丰富语言知识和语用技能,让学生真正喜欢英语。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英语;教学探索
引言
初中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在新课改的教学政策中,不仅着重突出了构建素质教育大环境的重要性,更是要求初中英语学科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来开展分层教学,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开展十分重要。
一、自愿组合团队,互助共学
尊重学生的意愿,多给学生组合团队的机会,利于其在真正集体探知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发挥1+1>2的功效。学生自愿组合团队,利于其在真正相互帮助和互学的前提下形成多维度感知,利于其在真正协作探知中产生丰富表达思维方法。自愿组合团队体现了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组合团队,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活力与动力。如,在对“Reading People who are happy with their jobs”教学中,不妨根据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结合“The ideal of happiness”表达主题,可建议学生进行自愿组合,在自我分层中形成多样化感思。很多同学在这样的分层中能有针对性提出自己的设想,能够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相应的同伴,在集思广益中主动取别人之长补自己所短。
二、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开展第一步,就是先转变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的学习发展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能力,为学生的未来长久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School life”这一课时,初中英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来聊一下最近的校园生活,说一说最近学校中举办的活动,慢慢地让学生打开话匣子,对接下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感到像天书一样不知道讲些什么。同时,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与自己的校园生活相比较,看一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哪些地方是学生们都感兴趣的,再由教师进行详细的解读。这样下来,教师既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出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一举两得。
三、鼓励总结反思,深化语用
英语课堂是学生自我调控和深化发展的载体,是学生自我总结反思的必然平台。以总结方法为基点,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学习过程、学习得失,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教师多鼓励学生总结反思学习过程,利于其在提升语用技能的过程中释放主动探学的激情。教师多建议学生从自身的认知发现入手,多引领学生在主动归纳学习方法和深入协作探知的基础上活化学习方法,利于其从中形成多样化知识。多给学生搭建平台主动表达自己的认知积累和发现,多给他们相应的策略指导,引导他们在不断总结中掌握调控、交际、资源等策略,深化识记运用。
四、明确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分层教学的环境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十分重要。许多学生英语学习水平迟迟得不到提升,不在于学生自身有多笨,而是在于学生一开始就没有找准方向,力气全用在了不重要的事情上面。所以,初中英语教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Travelling”这一课时,初中英语教师为优等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对课文中知识的充分学习,来与其他学生共同交流自己曾经的旅行经历,并在最后将自己的旅行经历写成一篇英文文章;中等层次的学生则进行简单的讨论,同样要写一篇英文文章,不过要量力而行;而差等层次的学生,则要对本课中的知识点、单词和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切实地了解与认识,夯实基础,慢慢向上提升。
结束语
由此可见,从学生的各自认知发展需要出发,多给他们主动深入尝试和主动锻炼的机会,定能利于其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前提下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活化分层指导,多给学生主动修正完善,定能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主动调整方法,满足其多元化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喜英.初中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97.
[2]尤滢.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学周刊,2018(19):51-52.
[3]金建.分层教学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策略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