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表时间:2020/9/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2期   作者:冯颖
[导读] 科学教育是一种探究自然的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逻辑推理与实验论证
        冯颖
        烟台市莱山区实验小学    264003
        科学教育是一种探究自然的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逻辑推理与实验论证,同时也是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其知识体系只是探究活动的结果。因此,科学课标明确地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一核心理念。探究式学习的强调,给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创新创设了条件和提出了挑战。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做法。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环境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的动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愉快的教学环境,学生容易产生兴趣,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此时,大脑中容易形成兴奋中心,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了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取了如下对策。
    开动学生的大脑,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观察边想、边动手边想。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猜想,想得新、想得奇,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解放学生的嘴巴,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我在教学中不设限,鼓励他们想说就说,想问就问,有不同的认识允许争辨,培养他们发言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动手,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动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
    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想问题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加紧活动,甚至产生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和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如我在教《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这一课,同学生共同研究了蜗牛的生活环境、形状及爬行之后,向学生提出:蜗牛能呼吸吗?课堂寂静片刻后,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蜗牛没有鼻子,不能呼吸。有的说:蜗牛是动物,动物是要呼吸的。……学生争论不休,积极性非常高。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于是,学生纷纷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看有没有呼吸器官;有的用塑料袋捂住蜗牛,看袋子内的空气是否会减少;更有一名学生用细线把蜗牛绑在木棍上,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蜗牛就死了。这样,他们得出了结论,蜗牛是要呼吸的。在回答问题,验证猜测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实验中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 如在教学《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一课,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得出物体的大小和轻重都影响它的沉浮后,我拿出两条小船做实验,并有意设置障碍,在一条船内放了一块铁块,而另一条没有放。学生在观察时,问题出现了,同样的船,一条沉,一条浮。

这时我要求学生找原因,研究解决的办法。学生经过积极思考,推断出沉的那条船内有重物。再如,我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我给每个实验组设计划了一个装满铁屑的塑料蛋,在学生玩过磁铁找朋友的游戏后,我让学生看着实验盒里的塑料蛋,并问学生,这个蛋是磁铁的好朋友吗?学生答,不是,磁铁不能吸塑料。我让学生试,出乎他们的意料,塑料蛋被吸住了。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推想出塑料蛋内装有铁,并认识到磁铁具有隔着物体吸铁的本领。
        让学生有参与设计实验和提出实验新方法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有施展的机会,我在上课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                 
         如做“巧取试管铁钉”的实验,我只提出运用所学的磁铁知识,自己想办法把试管里的铁钉取出来,没有做具体的指导。学生多是用磁铁吸住铁钉,然后沿试管壁向上慢慢移动取出铁钉;少数学生用环形磁铁套住试管将铁钉吸出;个别学生用磁铁先吸住一根铁钉,然后将这根铁钉伸入试管内吸出铁钉。这些办法是经过一番思考后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三、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促使学生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指导学生运用归纳法,从个别事物的特征,认识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如认识金属的共同特征。我给学生提供多种常见的金属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引导他们自己得出金属的共同特征。学生通过眼看、打磨,认识到金属有光泽;手拿铁、铝、铜的一端,把另一端放在精酒灯上烧,认识到金属能传热;把铜丝、铝丝接入电路,小电珠能发光,认识到金属能导电;锤打铜丝、铝丝,认识到金属可以延展。然后引导学生推想和归纳出金属都具有光泽、能传热、导电、有延展性等共同特征。
        指导学生学习演绎法,从一般共同特征认识同类事物,分辨它类事物。如判别鸡、鸭、蝙蝠是不是鸟类。在教学中,我先让他们判别是什么,不是什么的依据,以强化对基本特征的认识。经过这种引导性的讨论,使学生摆脱日常概念的影响。学生判别时,由于抓住了鸟有羽毛这一特征,判定鸡、鸭虽不会飞,而属于鸟类。蝙蝠虽然会飞,不属于鸟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高度,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探究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的新途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