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0/9/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2期   作者:1陈红 2徐明
[导读]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近年来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1陈红   2徐明
        1广东白云学院  2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摘 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近年来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创新人才 培养机制,对于地方本科高校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培养 应用型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 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与实践育人机 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育人机制。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0 引 言
        为推动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国 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明 确 了 转 型 目 标 、思路 和主要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地方本科高校 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服务 地方 经济 发展 、提高自身 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
 1 应用型人才培养
1.1 校企联合培养
        一些高校积极引入企业资源,与企业联合培养应 用型人才。广东某地方本科高校(以下简称“该 校”)会计学院与某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建实 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根据联合制 定的“3 +1”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专业实习生培养计划,第 7 学期会计专业学生去该会计师事务所实习6个月, 愿意结合公司管理实际开展毕业论文选题的学生,第 8学期可继续留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任务。根据 对2015-2019 届学生的调查分析,会计专 业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竞争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1.2 高校和地方共同培养
        该校积极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 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作出积极贡 献。与广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大学生实习实 训基地、共同开发旅游资源 、科技成果研究与推广 合 作 等 一 系 列 合 作 协 议 。 鼓励教师开展社 会服务,促进人员交流,实现科研教学队伍与企业技 术革新紧密对接,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增 强教师的工程背景和实践教学能力。
1.3 社会和高校共同培养
        该校紧密对接产业,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积极申报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广东省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等。加入了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科技创新联盟、国家食药同源科技创新联盟,推 动 联盟成员之间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协助政府做 好 产业发展战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创多方共 赢 新局面。积极引导师生利用上述联盟、合作基地和 研 究中心,开展科学训练和研究活动,促进了学生科 研 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 问题
1 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尚未有效运行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调整的力度还不够大,各专业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经 济社会发展,突出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还不够,专业 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优化专业结构的专业动态 调整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当前,经济社会环境快速 变化,新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转型 升级进程加快,经济国际化、市场化加速推进,“互 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高校必须紧跟 行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地、及时地优化学科专业结 构,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
        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 制中,合作各方关注的利益点往往不一致。合作企 业、地方政府、社会机构关注培养和留住适用人才、 提 升地方或单位形象、拓展与高校的合作资源与平 台; 高校关注强化专业建设能力、拓宽办学资源和条 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学生关注提升职业和就业 竞争 能力、提供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和待遇等。各方关 注既 有相同点,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各自 的不同 利益。只有合理定位各方角色,兼顾和协调好 各方利 益,实现参与方共赢,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 性,促进 校企、校地全面深入地合作。
3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动力不足
        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既需要学校提供政策保障 和必要的资源支持,又对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 出了更高要求,还需要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创 新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影响了学院和教师的 创新积极性,导致创新动力不足。高校内部的现行政 策,如教师考核与职称评聘、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人 才 培养质量评价与监督、学生自主学习等政策均没有 很 好地体现对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激励作用;高校 外部,国家鼓励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政策法规不够健 全,现有政策落实也不到位,这些均影响了地方政府、 行业企业或科研院所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1 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教育部推出高等教育改革系列计划,其中卓越 人才培养计划是其中之一。广东省教育厅结合广东 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相继推出了全省战略性新兴 (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要求高校积极引进企业、社会资源,开 展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 才培养机制。教育部办公厅每年面向全国高校和企 业遴选立项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该校依托上述项目,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协同 育人”机制,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 良好成效。
2 完善创新创业与实践育人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强 化 学 生 创 新 意 识 和 创 业 能 力,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创 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动创新创 业教育开展,明确了原则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方本科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精神, 积极完善创新创业与实践育人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 融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该校构建了以创 新 创业课程为支撑、创新创业项目为核心、创新创业 赛 事为抓手、创新创业中心为平台、创新创业实践为 重 点“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形成了以“创新 思维,构建教育模式;创新机制,确保教育成效;创 新 平台,强化教育实践”为内容的创新教育格局。将 “强 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 方案 修订的原则,科学构建引导兴趣、培育能力、开 拓视野 3方面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实现 专业教 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3 健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育人机制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从教学内容上 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 素 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 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广:可以在教室, 也可 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开 展。高 校要以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科研训 练、课程设 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第一课堂为核心, 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等第二课 堂为辅助,健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育人机 制。该校构建了“12345”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即 坚持 1个引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 引领,实现 2 个结 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 综合素质提升结合,用好3 个抓手———课堂化、项 目化、学分化,打造4 个平台———思想引领、校园 文化、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健全5 项保障———组 织保障、制度保障、人员保障、资金保障、场地保障, 较好地实现了“第 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
4 教师层面:坚持精神追求、完善奖励制度
        (1)对于创新创业持中立态度的教师,学校应该积极宣传创新创业、用创新创业氛围影响带动他们,实施一定的创新创业奖励制度,提高他们从事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热情,摒弃过去墨守成规的教学态度,积极创新。另外,虽然很多教师对创业人才培养抱有很大的热情,但是仍然需要坚持精神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创业教育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一方面要通过一定的宣传途径和媒介进行表彰,提升自我价值认同感和精神满足感;一方面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职位晋升、资金奖励、评优评先的优先权等。(2)对于校内教师的创业师资培训提供一些政策鼓励和补助,提倡高校创业教师去企业挂职,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动态的、分层级、分类别的鼓励机制,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教师给以相应的奖励。设立“创新育人奖”、“教学创新奖”、“创业先进教师”、“创业优秀团体”等奖项。(3)创业专任教师的课程费用要高于专业课程,有些高校课时费计算还是按照专业课程的标准,导致很多教师不愿上创新创业类课程,因为创业课程需要不断的更新课程内容、案例,相对来讲,耗时耗力,需要给予这些教师一定的奖励。比如,对于通过教改项目立项的教师给予经费资助;对于指导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获奖的,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给予教学创新团队特别奖励。对于重大成果、重要项目另设置特别奖。总之,在“情怀”的基础上,添加些“物质佐料”,会使创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更加香气四溢。
5 学生层面:分阶段、分成果、分需求提供支持
                目前,学生层面的激励机制主要是创新创业学分、创新创业奖金、学分转换、绿色通道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但是仍需进一步细化。笔者想要表达的就是“及时”激励。
                (1)在创业的阶段方面,根据大学生的创业兴趣进行选择,提供相应的创业类课程,在兴趣的萌芽、思维扩展、实践探索等不同层面,给予不同的合适的鼓励和支持。比如,给予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和帮助,对于创业初创阶段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技术支持,尤其是技术支持层面,有很多专业的学生创业是需要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对接的,但是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比较欠缺。对于那些创业己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除了给予资金奖励之外,更重要的是表彰等精神支撑。在不同的阶段及时给予不同程度和最需要的帮助和激励,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2)在创业资金方面,资金对于学生创业实践是关键的一点,因此建立校内校外专项的资金经费或项目贷款是十分必要的,还要打造多方位资金支持渠道和平台,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和实践项目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虽然己经有高校建设立了创业专项经费,但是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其支持力度还是相对薄弱,那么如何开发其他资金支持,如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赢,是仍需探索的。从高校内部来看,目前己有的创业专项经费,主要有大学生创业项目经费、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投资资金、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等,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资金分类仍需细化。高校内部创业资金奖励比例还需提高,尤其是在类别划分上,可以加上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铜奖等不同奖项的奖励资助。
                (3)在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和毕业论文认定方面,可以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比如创业实践类(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商业计划书、学术报告等)、社会活动类(创业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文化节、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参观企业等)这两个大的层面分别设置不同的学分。另外,增加学生项目书代替毕业论文的类别和比例,比如可以分为学科竞赛类、科技创新类、创新创业基金类等,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为主的毕业考核方式,为创业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解决创业学生的对专业学习的担忧,相对减轻学业压力。
                (4)在创业成果方面,针对有创业成果的学生,给以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支持。学校应大力宣传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在院系、学校、相关平台提出表扬,在创业班和创新创业学院公开激励。提升创业学生的对自我的价值认同感,从而在之后的创业过程继续砥砺前行。对于在创业过程中,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和鼓励;创业人才培养是高校内部的人才培养活动,即便存在某些特权,但还是应该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那些犯了错误、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除了给以处罚增加他们的危机感以外,更应重视他们的内心活动,创新创业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邹艳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 国高 校科技,2016(12):57-58.
[2] 周倜.坚持产教融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J].文教资料,2018(11):95-96.
[3] 张陆燕.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9(5):96-100.
[4] 宣慧.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高教学刊,2017(1):150-151.

基金:广东白云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研课题《地方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BYKYS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