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
武汉市黄陂区蔡榨街蔡榨中学 432200
摘要:核心素养其实就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促进自身发展的品质与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我国教学育人的重要策略。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提供支持。本文就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目前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重点通常是比较细致的知识,但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要比其他学科更具逻辑性、抽象性,同时也比较实用,初中学生不仅要熟练的掌握运动数学知识,还需要逐步建立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就应从这一方面入手,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顺利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一、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
对于学生而言,教学目标是有一定导向作用的,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只是根据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不能透彻的理解,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效率的提升。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比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时,这部分内容比较重要,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让其对这一知识点深入的理解。对于解应用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学生解方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解方程的步骤进行规范,一般解题步骤是:审、设、列、解、答[1],缺一不可,要求学生在解题时认真细心,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迁移
刚进入到初中阶段的学生年纪比较小,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思维比较形象化,但由于数学知识是抽象、逻辑性强的,所以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数学教材,学生会感到学习数学很难,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为此在具体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的课程、数学基础,从而找到合适的数学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更好地强化数学核心素养。
如在研究“相似三角形”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在刚上课时利用学生学过的全等三角形进行导入,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容易解答出全等三角形的问题[2],然后教师再引入相似三角形,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就可以通过推理、类比等方法得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生不仅学习了新知识,也能够巩固旧知识,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
三、利用实际生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生活中,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不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课堂导入,刺激学生的思维,发挥生活中的数学理念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如在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将银行存款作为材料,让学生计算利率。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能够凸显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并且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学生更能够接受,也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对于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也是极为有利的。
四、引导学生自主独立思考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好的课堂提问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为此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把握。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对课本内容认真细致的研究,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科学的设计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探究的欲望,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高效学习。
如在研究“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的问题时,这一部分主要涉及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等知识点,最为重要的就是乘法公式,主要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介绍,即(a+b)(a-b)=a2-b2,(a±b)2=a2±2ab+b2[3]。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数学知识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公式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并鼓励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在实际的练习中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积极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深入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在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时强化其数学思维与能力,全面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初兴.核心素养下如何有效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中学课程资源,2020(06):33-34.
[2]杨睿.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1):34.
[3]李涛.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9):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