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雯欣
成都空港兴城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在我国逐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装配式建筑与EPC模式的结合,更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实现了项目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有效保证了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EPC模式;装配式建筑;设计管理
引言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各个行业都在追求转型跨越式发展,尤其是作为重要产业的建筑行业,更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细化转变,力求实现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
1EPC模式与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管理优势
1.1简化项目组织结构,便于管理执行
传统的建筑项目管理涉及到很多主体,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个主体单位之间交叉众多,权责划分不够明晰,因此加重了项目管理的难度。而采用EPC模式之后,发包人只需要把建筑工程分包给一个总承包商,由总承包商负责采购、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就可以有效使得工程组织架构化繁为简,使权责划分清晰,进而实现较好的工程管理效果。装配式建筑对施工各环节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有着很高的要求,采取EPC模式就可以很好地实现信息传输,提高各个管理环节的协调性,不仅能够简化项目组织结构,还能对管理效率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2促进资源整合,实现综合管理
EPC总承包模式使承包商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风险,促进了承包商对工作的综合规划。在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设计承包商能够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统筹管理,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并且优化组织结构,进而有效节省管理过程中的成本费用。另外,在全局性的视角下,承包商更容易发现施工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并通过综合规划进而设计出科学的风险防范措施,有效避免企业经济损失。
1.3提高管理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传统的装配建筑设计模式下,工程项目面临着巨大的招标工作量,而基于EPC模式的装配建筑设计可以有效减轻这一弊端。并且由于EPC总承包商参与项目时间比较早,对项目的了解也更加具体,可以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后续的构件制作以及施工等环节,从而能够有效提升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1.4有效优化成本管理
通过EPC总承包模式的应用,发包人的成本控制压力较小,主要精力用在资金筹措方面即可。而承包人可以实现对项目全面化地管理,在统筹全局的过程中不断优化风险与成本控制工作,进而使工程各个环节的成本消耗得到更有效的控制,提升工程的总体利润。
2EPC模式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管理策略
2.1设计前期管理
国内目前阶段EPC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往往采用由总承包商在中标后把设计工作分包给符合要求的设计单位实施,或者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组成联合体承接项目后由设计单位实施。EPC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管理应设置相应的设计管理部进行统筹安排,并配置设计总监以及建筑、结构和设备公用专业负责人。设计管理部处于设计管理的中心位置,与建设单位、设计团队、分包商及构件生产和供应商建立及时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形成联动;原则上建设单位、设计团队、分包商及构件生产和供应商之间不再直接发生联系。装配式建筑设计管理要认真研究前期方案,并进行实地调研。
既要研读招标文件、交房标准等要求,还要调查研究工程所在地政府对预制构件种类的要求。国内目前有的地方比较保守,只做预制叠合板和预制空调板,有的地方比较彻底,包括外墙板在内的各种构件都可以预制,因此,了解工程所在地的政府有关规定至关重要。条件具备的时候,还应对类似装配式建筑项目考察,规避设计风险。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应根据招标文件、总承包合同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结合前期建筑方案和本项目特征对项目的设计意图,向设计团队提出设计任务书,明确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户型要求、总户数、机动车停车位、装配率等各种技术经济指标。
2.2采购阶段
项目采购阶段处于设计与施工的中间环节,在整个项目工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采购一方面要结合设计阶段所确定的方案,进行资源、构件、设备的采购,一方面要确保采购的工作周期,确保后续施工不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采购环节还要对采购的质量、费用进行控制,避免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贪污腐败现象,进而实现对整体工程质量、进度与费用的控制。装配式建筑中,采购环节的工程预制件对后期的影响较大,因此,更能够实现对工程的总体控制。为了有效控制工程的成本与工期,在采购阶段,应该具有集成思维,做好采购在设计与施工环节的协调作用,保证三个阶段工作的有效衔接,实现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控制。装配式建筑与EPC模式的结合,可以使得采购更好地发挥在设计、施工阶段的集成效果,实现采购环节在设计、施工阶段的延伸作用,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设计为采购提供了数据等信息,因此,在采购阶段考虑设计因素,采购人员应该与设计人员保持足够的交流,充分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对于预制件厂家产品、生产资质等进行充分考虑,及时进行生产意见与情况的反馈,尤其要注重对预制构件型号、数量等方面的确定。
2.3施工阶段
装配式建筑中,施工中最需要把控的即是构件的吊装过程,主要是由于吊装过程中对于机械设备位置、高度以及连接的技术性要求极高,也是施工中存在的重要安全隐患,是主要的风险源,因此,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装配式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对预埋件、预制件连接点的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吊装工作开始之前,尤其是要对预埋件、预制件尺寸等进行控制,保证施工的精度符合标准,避免后期由于操作不标准所造成的安全事故。另外,由于预制件自重、体积大,因此,导致运输与存储具有极大的难度,所以,预制构件要及时进行吊装,避免成本的消耗,达到对工期与成本的双重控制目标。EPC模式与装配式建筑的结合,主要是要确保项目参与方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工作,使得总承包商能够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从而能够在出现各类问题时,做出最优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装配式建筑与EPC模式相结合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对工程质量、进度的优势。施工规划阶段,要结合设计阶段所确定的方案,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与仿真,从而确定构件安装流程、工序等,确保后续项目的顺利交工。施工模拟可以及时发现设计、采购与施工阶段的问题,并对风险情况进行分析与预防,为后续的工程进展提供参考。
结语
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具有科学性和层次性,需要EPC工程总承包单位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运用专业的设计知识和管理技术,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采购及建造的全过程开展设计管理工作,并以设计管理为核心,统筹协调拆分方案设计、构件生产加工、构件运输吊装、公用专业设备管线预留预埋及施工安装孔洞预留等工作,确保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的质量、进度和费用等指标的先进、合理、高效。
参考文献
[1]叶浩文,周冲,王兵.以EPC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J].工程管理学报,2018,31(2):17-22.
[2]卫世全,任长文,陈洪根,等.浅谈装配式建筑下的EPC设计管理[J].施工技术,2018,46(S2):691-698.
[3]姚远,宋玉楚,刘克,等.建筑工业化集成设计研发——PC技术体系[J].建筑结构,2019,47(S1):871-878.
[4]曾杰.试论装配式建筑EPC模式构建和运行机制[J].重庆建筑,2019,16(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