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伴奏合唱中训练技巧探析

发表时间:2020/9/15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2期   作者:苏超
[导读] 合唱作为一种常见的音乐表演形式,是音乐课程的教学重点,由多声部组合演唱
        苏超
        黑河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合唱作为一种常见的音乐表演形式,是音乐课程的教学重点,由多声部组合演唱,对人声的专业要求较高。作为合唱艺术中殿堂级的表现形式,其对人声的品质追求堪称极致。随着合唱艺术不断发展,无伴奏合唱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我国目前无伴奏合唱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无伴奏合唱的相关研究也多为纵向的条线分析,而对无伴奏合唱的多元表达研究甚少。本文从无伴奏合唱的作用意义出发,探究了无伴奏合唱多元化发展现状,最后对无伴奏合唱多元化艺术展开研究,逐步梳理出无伴奏合唱多元化主要艺术表现形式,旨在为无伴奏合唱多元化艺术研究提供部分理论参考。
        关键词:无伴奏合唱;多元化;艺术
合唱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具备群体性、综合性、协调性及完整性的特征,通过丰富的音色、多层次的音乐表现、广阔的音域及集体性的表演形式,赋予音乐更深刻的情感寄托。无伴奏合唱不借助音乐伴奏,人声更纯粹,音乐中的情感变化更明显。无伴奏合唱来源于宗教音乐的发展,对演唱者的审美取向、鉴赏能力、表现力、音准控制、演唱技巧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表演难度更高。新时代的无伴奏合唱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相较于传统合唱而言,其存在传唱度与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潜在优势。而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无伴奏合唱与时代背景相融合,是无伴奏合唱多元化艺术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当前无伴奏合唱艺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1.无伴奏合唱多元化发展现状剖析
1.1各少数民族发展现状
我国的无伴奏合唱在民间的主要发展分为侗族大歌及其他民族无伴奏合唱两大类。其中侗族大歌是我国第一个被发现的流行于我国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多声部民歌品种。侗族大歌以多声部、无指挥、伴奏为特点,变奏灵活,其主要以族民口耳相传,文字记录相传为主。其他民族无伴奏合唱主要有布依族民歌以及汉族民歌。布依族民歌,为同声重唱混合混声重唱,声音表达独具凝重质感。汉族是中国人口占比数量最高的民族,汉族民歌无伴奏合唱形式发展多样,有号子,田歌、山歌等种类。
1.2国家总体发展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无伴奏合唱民间改编创作手法多沿用五六十年代创作手法为主,声部关系呼应陪衬主旋律,综合运用了主调、支声和复调思维。体现了当代无伴奏合唱技术与传统合唱技术的激荡融合。语言、旋律及和声在多声部音乐中的穿插,使得民族音乐富有了立体之美,从而也大大促进了无伴奏合唱与民族相融合。此外,将部分独唱类歌曲改编成了无伴奏合唱歌曲无形中帮助无伴奏合唱多元化开拓了崭新的领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政治趋于稳定,无伴奏合唱多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之情。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歌合唱创作也随之开启,对收集的民歌素材进行改编或将其融入西方作曲风格是该阶段的无伴奏合唱艺术创作形式。该时期民族音调在无伴奏合唱中作为主要改编元素,在作品数量上,无伴奏合唱作品并不算多,但就作品艺术性和质量性而言,都有较大层面的提升。

演唱节奏及风格突出的地域风格色彩,歌曲中偶有方言加入,歌曲结构庞大旋律悠扬,抒情表达效果较为明显。改革开放初期,曲艺艺术家创作激情也开始逐步复苏,合唱艺术与世界接轨。我国无伴奏合唱艺术在该时期的创作类别可以根据诗词体裁、创作素材进行划分。
        2.无伴奏合唱分类
        2.2流行风格无伴奏合唱
我国最早的当代无伴奏合唱团是 1994年建团于中国香港“姬声雅士”无伴奏合唱团,该团也是迄今为止仍旧在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声乐团之一。当代的无伴奏合唱艺术与传统合唱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无伴奏合唱艺术既融合了传统合唱的主旋律,又在传统合唱基础上添加了包容性、节奏性、高声部个性等特征。中国大陆当代无伴奏合唱首次出现在第十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随之带动了众多高校无伴奏合唱社团建设,随后国内无伴奏合唱训练营、内无伴奏合唱中小型比赛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2.2童声无伴奏合唱
        改革开放后,儿童参与无伴奏合唱训练开始逐步受到社会认可,由此童声无伴奏合唱艺术开始朝着专业、表演的性质方向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童声无伴奏合唱艺术内容多以体现国家繁荣复兴,儿童健康向上为主,部分优秀民歌也改编成为童声无伴奏合唱作品。
        3.无伴奏合唱的训练技巧探析
3.1无伴奏合唱音准的训练技巧
从音准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训练技巧展开详细论述: 首先,需要实现演唱状态的合理化。排练以及作品演唱期间,有的时候因一部分人员在演唱方法上相对不规范,比如高音演唱的时候,其喉咙开得非常大或者是声音靠得太后了,造成气息严重不足,最终的位置相对较低,甚至还会出现咬字不清晰,音准偏低的问题。
与此同时,吸气深浅也直接关系到音准的合理化,因此,相关演唱人员在换气的时候,不能够吸太深,若是吸气太深了,则会在演唱一些短小或者是速度较快的乐句的时候,就会对音乐灵活性造成严重影响,最终导致声音过于死板以及僵硬,直接影响音准,使音准出现偏差
3.2无伴奏合唱音律的训练技巧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借助纯律对无伴奏合唱曲进行演唱的时候,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音响效果。然而,如果曲中存在转调或者是离调的情况,则就不能够继续选择纯律了,而是应该最大限度靠近十二平均律。究其原因在于,纯律结构元素以及构律方法是区别于十二平均律的。若是转调或离调的过程中依然运用纯律演唱,则就很难在原调与所转新调间音分发现差异性,最终造成转调或离调不可以做到应付自如以及畅通无阻。
        4.结论
        无伴奏合唱演唱多样性、高雅性所体现的和谐、纯净的韵味符合当代人民文化需求,为现代人民所喜爱,是当代人民现实生活情趣的艺术表达。无伴奏合唱是合唱中表现形式较为独特的一种,通常来讲,无伴奏合唱并不需要任何乐器进行伴或者是组合,仅仅是依靠人声实现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1]杨宇.论钢琴演奏艺术的美学因素[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7):188-189.
[2]陈景昕.钢琴伴奏在合唱中的作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06):123-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