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瑞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70
摘要: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欣欣向荣,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不断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建筑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时刻紧随当前经济、人文发展的脉搏,该专业的人才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创意,而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高校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大现实意义、自觉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积极促进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是课程思政视阈下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前提。解读建筑师设计理念、弘扬建筑大师的职业精神、阐释中国五千年建筑文化精髓和推广绿色建筑意识,则是课程思政视阈下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恰切之道,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是课程思政视阈下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检验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课程思政;教法
课程思政是一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使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既要发挥传播知识的功能,更要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建筑学专业,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通常情况下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技术和艺术的综合。建筑就是通过施工,把设计变为现实的过程,其涉及的两大主体是设计者和建筑产品。其各门课程不仅仅教授学生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市政设计、环境设计的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政元素,将其从专业课程中充分的挖掘出来,必能有利于培养出更多德行兼备的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对社会主义事业有用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课程思政视阈下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
1. 教师应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大现实意义,树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理念。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对高校教 师提出的新要求。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大现实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高校教师即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塑造者,因此,高校教师还要梳理“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理念,推进课程思政视阈下的教学改革,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教书”和“育人”双达标、两促进。
2、教师应自觉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践行全方位育人意识。打铁还需自身硬,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作为教师,首先就 要自觉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自身做起,在言行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做一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唯有如此,教师 才能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主动地肩负起时代重任,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当中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无私奉献。
二、课程思政视阈下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
1、弘扬建筑大师的职业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操教育。茅以升,著名桥梁专家到美国留学学业有成,想聘用他的美国人劝他留在条件优越的美国说:“科学没有国界,你们国家条件差,留在美国你的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则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 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之后他拒绝了美国人的邀请和挽留,毅然回到了多灾多难的祖国,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主持建造的。梁思成,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 筑师。
教师在讲授建筑设计实例时,应广泛搜集类似的爱国建筑师的感人事迹,深挖建筑大师们的职业操守,并将这些内容融入课程之中,借此勉励学生“守 正”“创新”,引导他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进而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终身理想。
2、阐释中国五千年建筑文化精髓,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纵观世界古代建筑体系,以木结构体系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延续历史悠久,在一百年 之前的历史中,始终未受其他建筑的影响。中国木结构建筑曲线流畅,气韵生动,历经五千年的传承演变,它如今已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世界建筑史的一 株奇葩。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影响范围十分广泛,如今,故宫、颐和园、天坛、武当山等古建筑群等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为世界建筑留下了宝贵遗产。中国木结构建筑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浸透着浓厚的中华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国建筑的特性恰恰辉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性,它是中华艺术和思想文化的最精彩构成部分。因此,建筑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阐释我国五千年建筑文化精髓,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彰显中华民族独特气质的建筑文化, 引领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对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进而逐步转化为文化自信。
3、推广绿色建筑意识,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也恰恰符合新发展理念。以奥运会游泳主场馆“水立方”为例,在其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中,3万平方米屋顶将使雨水的收集率达到100% ,它全年收集雨水大概1万吨,这些雨水量相当于100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此外,“水立方”还每年收集洗浴废水7万吨,游泳池用水6万吨,这些废水全部用于建筑物的自洁和环境绿化;在光的利用上,由于“水立方”采用了特殊的膜材料和相应的技术,使得场馆每天利用自然光的时间能够达到9.9小时,一年时间,8万平方米的“水立方”将节约大量的电力资源。此外,我国绿色建筑的典范还有很多,例如:世博会世博中心、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研究中心办公楼、躺着的“摩天 大楼”等。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绿色建筑实例推广,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秉承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体现健康、自然的生活态度,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己任,立志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4、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考核课程思政视阈下建筑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最终都必须通过考核才能加以检验,一方面这是求证教师课程思政成果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检验学生思想觉悟提高程度的需要。成效考核可以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实践中, 教师可以将思政课程成效考核融入学生专业成绩考核的全课程、各环节。确切说,就是各科教师可以根 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在学生日常课堂考察或单科结业成绩中加入思政考核分数比值,比如在理论课考试中加入适当的思政题目,在设计和实践环节可以考核学生作为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是否符合人生观价值观的要求,所设计的作品在节约能源、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可持续要求、设计元素中是否添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设计规划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对社会和公众高度负责职业态度等。
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是为专业打基础,起到奠基石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此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应该将改革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为建筑设计师的成长奠定好第一步,使他们不断顺利获得后续专业的技能与能力。所以,对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应该是以提高培育创新精神为核心,强调实践能力为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志前,于海波.课程思政建设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建筑与装饰,2019(10):11.
[2] 李庆云.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J]. 西部素质教育,2019(10):36-37.
[3] 徐赫,张熙颖.工程类课程思政元素嵌入的时间研究[J].科技风,2019(11):25-26.
此论文为《甘肃黄河流域生态水景观建设研究》项目论文,项目批准号为19YB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