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1 张慧2
(1.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50007 2.太康县自然资源局 4614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城市对规划空间的设计没有突出地方性特色,导致有些生态环境恶化,使得城市空间远离人们的生活。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设计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到底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各地都在为此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城市空间;建筑设计;空间设计
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运行载体,各类城市活动所形成的功能区则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它们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不断地改变各自的结构形态和相互位置关系,并以用地形态来表现着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演变特征。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解析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公共需求的过程;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空间一直是现代建筑学研究的核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建筑学对空间的研究逐渐从对建筑内部空间的研究发展到建筑外部空间的研究。我国建筑学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主要限定在城市物质实体内,研究的重点也集中在物质空间环境及空间布局。我国的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因此,建筑学的空间规划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极深,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属性极其复杂,只是从建筑学角度考虑的空间规划忽略了空间的社会属性,对空间复杂关系的把握要将空间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空间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与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的紧密关系,并不是与政治和意识形态保持关系的一种对象,反而是一直被各种力量改造的过程。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要素的综合体,城市和区域的多项物质性、非物质性构成要素不仅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重要影响,其本身及相互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也有着深刻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要素都是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对象。因此,本文所论述的城市公共空间,不再是单独的物质空间,而是更加强调空间的社会过程、历史发展、文化属性和行为意义。
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不足
城市公共空间的排他性,多样性和外部性等特性决定了其生产、配置、使与一般空间的不同,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大面积归属于宽阔的街道和实用性并不高的绿化,缺少多功能性的叠合、缺乏城市的融合,缺少人性设施的落实,真正可以为居民提供交往的空间越来越少。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我们逐渐发现,我们所处的城市或者建筑空间,逐步的被硬性的指标和规范所指导设计了。这使得建筑师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满足指标规范和经济产出的工作中去,建筑与规划学科真正的意义好像走的越来越偏了。这些数据并不能保证我们所处的空间合理性,城市公共空间,有着相当的复杂性,任何规则都会导致设计的空间出现不可弥补的短板。
三、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对策
1、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显著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已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更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最终的服务对象还是人,因此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便是任何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空间尺度:了解人的知觉及其感知方式、感知范围,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能理解各种形式的直接交流和人对空间条件及尺度的感受。城市公共空间满足人们的感官特性,首先要满足人的尺度要求。对于具有相应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符合相适宜的尺度极为重要,这将直接关系到使用者对空间舒适性、场所感等的心理感受。(2)质感和色彩:外部空间的质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空间的界面和底面,如建筑立面、矮墙、树丛和铺地等表面的材料质感;二是指整个空间系列的质感,如空间的疏密感和虚实感等。城市空间界面如果过于僵硬和连续,会让人感受到空间质感是硬的、密质的、均匀而无疏密变化的,因而给人的感觉很单调。但是通过界面的凹凸处理,形成有规律和富于韵律感的变化,这样的外部空间就具有了疏密、软硬、明暗与轻重变化。而显得富有生机而不令人生厌。
2、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 “公众参与”概念:城乡规划语境下的公众参与是指在规划的前期准备、编制、决策和执行等各阶段中,利益相关团体使用政策法规规定的公众参与形式,实现规划结果保障其利益的社会活动,以此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公众参与规划的最终目标是要将公众意见纳入最终决策。
如果把城市规划作为产品,那么市民则是最终用户。按照这个逻辑,在规划编制这个经济活动过程中,规划师生产产品,政府和行政部门选择生产商,而市民则对生产的产品进行选择、评判。公众作为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空间环境的享用者,因此提倡公众参与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一种允许变化增减的弹性框架,让设计者以外的人们去发现、组织和产生兴趣,这一点会日益显得重要。公众参与是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利益最大化的保证,因为人类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空间设计方法的多途径,同时也决定了城市空间性质的多重性,要做到规划的“以人为本”,必须考虑各方利益主体的生存环境特点和实际需求,并在规划中得以体现。
3、场所记忆及文脉的延续: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发生的产所,所以好的公共空间总是脱离不了场所本身拥有的文脉的。当今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们都在极力争取政府对历史街区改造的态度,大拆大建的行为开始明显的减少了,城市是在不断发展的,但城市生活并不能没有延续而与之前完全断裂开来。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的社会生活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过去的社会生活积淀形成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社会生活方式特征形成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当代城市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因素投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这些表象的特征可以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发掘城市文脉,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自始至终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同时,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感受到新与旧的碰撞和美感。这种感受凝结成一种完整的空间印象:蕴含活力,个性分明,充满希望,却又在不经意时流露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这时,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的美丽愿望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结语:当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保障越来越显得重要,它是促进更为健康和谐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城市空间的设计既是一种科学行为,又是一种文化行为,是对某一地域城市环境中的人类生活方式和行为等一系列生存权益集合的规划设计,与人的行为活动密切相关。空间要满足大众的使用,城市空间设计过程中,也需要众多艺术家们和大众来共同合作创造完成。?
参考文献:?
[1]陈竹,叶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R].国际城市规划,2009344-49.
[2] 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