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1 张慧2
1.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50007 2.太康县自然资源局 4614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握和设计新小城镇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探索一条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化道路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小城镇建设要点提出几点提议。
关键词:小城镇;肌理;设计要点
引言: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必须对目前我国的小城镇现状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1、轻视小城镇镇区区域研究: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中, 普遍存在着重规划布局、轻区域经济分析的现象, 造成规划与经济发展脱节, 盲目设定过大的发展目标,脱离实际。在小城镇职能定位上,没有认真分析研究区域内的小城镇差别。造成小城镇职能定位上的重复,没有实现区域内小城镇分工协作,反而造成恶性竞争。因此, 小城镇规划要以上一层次的规划为指导,树立群体城镇的构想, 要打破只局限一个中心镇做规划的观念,做到有中心、有群体、遥相呼应、彼此协调。在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上, 要站在区域的高度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 使之统筹兼顾, 资源共享, 发挥其效益的最大化。
1.2、在表现形式上,传统小城镇规划表现为平面规划,只注重平面的布局理性与合理性,对城镇风貌与城镇形象等三维空间艺术规划与规划中的感性因素涉及较少,与城镇设计的契合点不多,往往造成小城镇风貌雷同,“千镇一面”,缺乏趣味,甚至原有的城镇风貌和形象因此而削弱,乃至湮灭。
1.3、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城镇建设需要很多资金,但从现有财政体制而言,靠各级政府投入十分有限,目前,众多小城镇的供水、排水、排污、道路、照明、环境卫生、绿化、娱乐等基本设施不配套,硬环境较差,很多镇依然是“室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
二、小城镇设计技术要点
2.1、产业布局: 1.?统筹安排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1)从县域层面统筹安排产业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引导布局适度集聚;(2)有条件发展产业的镇要预留发展空间和用地指标,避免来了企业无地可用。2.?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强度: (1)不宜将工业园区作为小城镇现代化标志进行打造;(2)设定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下限;(3)合理安排产业空间布局,为不确定的机会产业预留空间;加强全县域统筹,避免乡镇工业园区“遍地开花”。
2.2、乡村田园环境:1.保护山水环境:妥善处理小城镇建设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山、水、林、塘等外部环境的整体保护,严格管控生态红线。挖掘与整治田园环境,提升农田景观功能,创造小城镇外围疏朗通透、富有乡土特色的田园景观。
2. 全域协调统筹,建设美丽乡村:(1)提出镇域乡村建筑风格、色彩与形式的管控要求,保护乡村传统格局与历史空间,促进镇域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2)通过对乡村的农房、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山水秀美、设施完善、生活便捷的美丽乡村。
2.3、路网格局合理:1.顺应原有格局,延续肌理:小城镇街道的延续主要是指其街道的平面结构的连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传统小城镇的街道肌理、特征、方向、走势等进行一系列研究。再此基础上,总结其规律及排列组合特征,并结合城市化对其发展的动力影响来规划小城镇街道的平面结构。2.提高路网密度:小城镇的居民日常出行对于交通的便利性要求更高,因为居民出行主要是靠步行或者是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所以交通网应该也小宽度,小间距,高密度为基本的原则。
2.4、居住单元:1.小尺度街坊:街坊规模应小于城市居住区,以80~150米支路网间距合理划分街坊,街坊单元规模在1~2公顷左右为宜。编制科学的详细规划,重视规划管理,控制建设高度与强度。2.开放式街区:(1)住区不宜设置封闭围墙,实现破墙透绿、设施共享,增强小城镇的活力和亲切感。(2)街坊内部以巷路相连,注重公共交往空间的打造,增加居民交流交往。
2.5、商业与公共服务设施:1.沿街布置:城镇商业与公共服务设施沿镇区主干道布置,方便及居民出行。2.自由布置:根据小城镇自然条件,结合地形状况,将建筑、道路广场、绿化及各种设施巧妙的布置在中心地段内,公共建筑分散在小城镇的广场、路口、小区等位置,形式灵活,便于创造优美的城镇环境,但中心感不强。3.集中式布置:小城镇的商业与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在城镇中心地段或某个区段内,或结合城镇中心广场围合布置,区域感强,综合利用率高。但容易受小城镇的地形和交通限制。
2.6、绿地与开敞空间:1.尺度宜人:空间形态和尺度的控制与把握是小城镇空间规划设计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小城镇的街道和广场就像城镇的脉络,将城镇的空间编织起来,形成和谐统一的城镇空间。2.灵活布局,科学规划:小城镇绿地与开敞空间设计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城镇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在城镇居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带,可考虑公园绿地,以满足全体居民需要。但公共绿地的性质、位置、面积大小等应根据城镇发展规划,综合考虑,避免给将来城镇发展规划的完善改造工作造成困难。
2.7、建筑风貌:1. 城镇风貌规划要素分析:一座城镇形象是否有特色,能不能让居民和来访者识别和记忆,在于它的可意象性风貌要素的强弱。提升小城镇特色的关键之一就是分析、寻找、树立、建构和强化结构性风貌要素,之二在于有效地结合社会管理和政策鼓励,将独特性风貌要素与非物质性风貌要素相结合考虑。2.建筑风貌控制:建筑是体现风貌特征的主体物,在建筑组合的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如建筑材料、建筑屋顶、建筑色彩等做初步的总体控制。3. 基底设计分析:解构空间现状,从建筑、街道、滨河堤岸的现状、功能、问题,从重点地块的地形特征、建筑肌理特征、自然历史遗迹资源等层面,开展基于设计的基底分析。
2.8、文化传承:1. 与新发展区域链接:将历史文化风貌遗存保留或恢复重现,以旅游、休闲等新的功能来链接停滞的历史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断层,在这里,历史片断被作为一种物质保存下来,作为新的城镇功能承载基础设施,重视传统环境和建筑风格物质形态的再现,以表现地域性或历史特点。2. 在景观安全格局上生长:这种保护方式与传统的开发方法不同,不采用把整个村落拆除的方式也不是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的成片保护方式,而是采用以景观安全格局为骨架,在保留其结构和过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引入新的景观和开发建设的拼贴和补缀的“生长型”方法。这一类模式注重延续地域的“场所精神”,尊重并保持小城镇原有的社会功能及居民的生活习惯,挖掘其内部蕴涵的有用资源和文化潜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再创造,从而保护和整合了原有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的载体,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具备生态良好、历史延续、文化特色和认同感鲜明的和谐新社区。
结语; 综上所述,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工作,尤其是为了更好的凸显小城镇的特色,我们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这就给我们的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发展小城镇,使其更适合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我们必须加强对于小城镇规划设计的研究,提高小城镇规划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唐燕,村庄布点规划中的文化反思――以嘉兴凤桥镇村庄布点规划为例,规划师,2006/04:49.
[2] 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