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程与生态环境影响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9/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杨素勇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生活出现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
        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滨州  2566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生活出现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就为维护我国粮食战略稳定、保护我国土地资源及农村整体振兴提供了有效平台。本文对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文明建设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文明建设
        土地资源是维持人类生产、生活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中国自然资源禀赋有限,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使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贫瘠化、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在中国也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工程的提出就是为了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以及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最终达到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1土地工程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土地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土地生态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起源于土地利用,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等思想造就了很好的生态文明基础。土地工程要遵循自然规律;土地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基础;土地工程为人类文明拓展生存空间。生态理念和土地工程建设之间并不矛盾,土地整治一方面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将土地看作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土地整治全过程中要将生态保护和生态化建设理念真正地贯穿始终,综合考虑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农田的生态化建设中涉及的林网工程,主要包括梯田埂及田坎防护林、农田防风林、护路林、护岸林等生态林的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安全具有保障作用,可以起到改善区域生产环境、气候条件及农田生态景观的作用,同时还美化了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对降低区域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等有害环境因子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从我国已经开展的土地工程项目建设来看,大多数只是追求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在建设的全过程中很少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考虑的因素和建设的内容。因此,目前实施土地工程生态化建设的重点是从生态学角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在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子工程建设中融入生态理念和生物保护措施,不仅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注重长期的生态效益,维持乡村景观的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并将土地工程项目中相关的规划、设计、管理内容进行细化和规范化,对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2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对动植物的生存生长影响
        土地的整治工程将许多原本有着多种植被覆盖的荒地开垦使用,土地的开发使用以及各种工程建设使得原有的自然植被大量减少,可供人工植被的区域也越来越少,农作物成为了最主要的、覆盖面积最广的植被,区域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动物、植物的种类急剧减少,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如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也会增加,植物、动物的生存生长都不能得到保障,从而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2.2对土壤地质结构的影响
        土地整治工程中开垦原有的荒地、复垦废弃地以及整理建设用地等措施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将原有的土壤结构、地质结构等改变。开垦作为农用的土地为了农作物的良好生长必须将土壤细化疏松,这就容易导致土壤表面水分蒸发加剧引起水土流失,处于干旱地区的甚至可能引发沙尘暴等;修水渠、公路等会改变原有的地表结构以及坡面等,土壤结构被改变,土地的沙漠化、水土流失的程度都会加剧。土地的整治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结构以及地质结构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都是其不良后果,更甚则有可能引发地面裂开、地陷等地质灾害。
        3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应用分析
        3.1水渠道路
        水渠道路是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关键环节。

水是生命之本,是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与根本,因此在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应做好生态水渠道路的规划。在保持原有水源自然形态的基础上,适当改变其布局与流向,展现其特点,构建完善的生态水渠道路体系,为实现动植物多样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3.2植被重建和景观再造
        植被与景观是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应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合理设计植被的组成、结构和所占用的空间,尊重生态完整性与多样性要求,并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状况等优选植被作物,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提高土地稳定性。要通过植被重建与景观再造恢复生态功能,注重植被的组成、结构、层次和地表覆盖情况,减少恢复植被的经济产出,确保植物能够稳定获得养分,进一步提升恢复区的水土保持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
        4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下土地整治策略
        4.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在制定土地整治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到经济、自然、人文等全面因素,以自然环境为首要的考虑对象,根据当地实际的、经评估后的土地整治潜力和用地需求,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将土地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加大土地复垦力度,重新整治利用工矿废弃地、自然灾害受损地以及低效用地等,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的同时也避免了生态环境的再次恶化。在实际的建设中,要注重生态文明环境的创造和维护,加大植被的覆盖率,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另外,还可对土地整治后进行生态环境多方面的评价,效应较好的可鼓励,不完善的要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4.2强化土地整治理念
        因土地整治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完整的土地整治策略。如通过构建全国绿色基础网络体系,对全国重点土地整治区域进行确定,之后在进行土地整治时,若属于城市范围,就需要在注重景观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空间的分布格局;若属于农村范围,就需要在注重土地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对廊道的生态化设计进行提高(如图1),同时加强高标准农田的设计,并对生态功能进行优化,以此实现土地的综合治理和整治,进而使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4.3加快土地整治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为了更好地满足土地生态整治的工作需求,就需要加快对土地整治的先进材料、技术及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以此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效果。首先,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及高校对生态化高科技技术和材料的研发,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其次,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汲取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以此研制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先进工程技术成果;最后,对土地整治方面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从而满足土地整治工作对人才的需要。
        5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集约利用理念不断融合,第三次国家土地调查与农业确权相关工作相继开展。职能部门在土地整治方面融合了生态型思维,从社会对土地资源的现实需求出发,遵循生态保护与协调发展原则,恢复与提升土地功能,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优化土地科学集约利用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李立雪.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综合整治的有效措施探究[J].南方农业,2019,13(32):115-116+119.
        [2]刘春丘.土地整治景观功能分区方法及工程设计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2):57-58.
        [3]刘春芳,薛淑艳,乌亚汗.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效应:作用机制及应用路径[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02):685-693.
        作者简介:杨素勇(1973.10- ),男,汉族,山东滨州人,大学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相关的研究与管理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