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
摘要: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对于创新的要求更上一层楼,比起靠死记硬背掌握的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显得更为重要。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在为社会输送人才上占据重要地位,应当积极围绕创新这一旋律,展开教学活动,匹配软硬件资源,改革考核及人才吸纳方式。现如今的计算机教育章程,也应当紧紧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制定。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创新思维 改革
1 培养创新能力基本原则
1.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性格差异不同,计算机知识水平有限,不同的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也不同。在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注重基于学生的创新力与个性特征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更有助于激励学生兴趣,达到促进计算机教学深度开展的目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前应当先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明确计算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置开放的场景,鼓励学生就问题进行创新性的回答与思考,并且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鼓励式的肯定,并且让学生自主运用实验操作进行验证,达到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计算机能力与创新思维发展目标。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实践。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计算机实践活动当中。首先,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运用生活化、情境化、职业化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调基于计算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达到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目标。其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丰富的小组实践活动、项目任务活动,趣味性的比赛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为了完成目标积极打破常规方式,帮助学生在创新中获得学习成就感。第三,教师还要打破常规教材的限制,例如,把生活中、电影作品中、故事游戏中的场景融入到计算机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主动拓展计算机思维。
1.3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借助计算机教学培养教学创新思维,还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进行有效突破。特别是当下社会已经进行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更加趋向于专业性,计算机的娱乐应用有所衰减,教师应当借助信息化的环境构建课上课下一体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真正认识计算机的实用价值,并且拓展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兴趣的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一些计算机知识。
2 教学资源供给
教学资源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主要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及其他与教学相关的设施。具体到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是最主要的硬件设施。为此,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性能更加优良的计算机设备(运算速率快,内存大,安装有各类专业软件)。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的硬件设备已经达到了不错的水平。然而,在“软件”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仍有欠缺。这里的“软件”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计算机中的软件有所不同。这里的“软件”指的是学校所提供的无形的教学资源。例如,网络上有众多的收费知识库,这些知识库中包含各学科的视频、文献、教学PPT等资料。若学校能够购买这些知识库,然后提供给在校学生免费使用,便能打破地域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极大的帮助。其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展教学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软件资源”。学生们在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中,可以获得更前沿的知识理论,激發他们的创新灵感。
3 转变教师功能与角色
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形式,在观念、理念上跟上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脚步,明白在智能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能否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智能学习,才是教师的必备素质,同时也考验着教师对于所涉及行业在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的同步了解与技术的知识更新。我们不仅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习,并且要让他们主动热爱学习,甚至要引导他们最近思考最好的学习的模式和方法。所以,教师的角色更多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为主导,而学生是主体,教师角色的转变让教师更像是一个知识整合、方式介绍、知识分享的媒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才是职业教学的未来趋势。教师会成为学生困惑中的引导者,知识探索中的支持者,以及与学生共同成长,并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
4 改进教学方法
4.1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听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花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学生们想听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结合所了解到的这些信息,为学生们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美味的知识盛宴。同时,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也可能不一样。因此,还需要广大教师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4.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理论教学上。这一现象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对固有理论的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型教学方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尤其对于计算机科学这样一门十分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来说,实践自然应占据教学课时更多的时间。广大教师不能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妥善安排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实际上机操作实践的比例关系,让学生多在实践中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3因材施教,选取合适的教材
教学内容源于教材,教材乃是开展教学的基础。为了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中职院校老师应当针对不同中职学生的情形,选取最具适用性的教材。比如,本校老师可以亲自编制教材,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因材施教。这种设定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实现一边掌握计算机理论,一边学会处理专业性数据,有助于以后升学所需要的毕业论文设计,可谓一举多得。
4.4实施分层教学法
中职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性,不同学生的品质及悟性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与程度也因人而异。对于一些学生而言,虽然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不足,但是对其实践操作显得得心应手。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能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形成更好的理解。所以,基于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老师可以将具有相同思维形式的学生进行分组,实行不同组别之间的小班教学,根据各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顺应不同群体的优势与劣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我国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人们具备的基础技术,而中等职业教育也应当合理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还将根据每一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给予不同的指导意见,以此来有效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 开放教育研究,2018(1):16-28.
[2]苏令银.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关系[J]. 开放教育研究,2018(2):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