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河务局中牟黄河河务局
黄河下游引黄供水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引黄供水经历了探索尝试、大引大蓄、停灌治理、恢复整顿、稳定发展、统一调度管理等复杂、曲折的过程,由最初的农业用水发展成为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用水全方位供水,实现了由无偿供水、按灌溉面积收费向计量供水按方收费的转变,供水体系不断完善,供水规模不断扩大。黄河下游山东段万亩以上的引黄灌区72处,设计灌溉面积236.8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89.3万hm2,为沿黄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巨大。
按照《黄河下游引黄渠首工程水费收交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由黄河主管部门管理的渠首供水的用水单位,直接向黄河主管部门交付水费;灌区以外通过灌区供水的用水单位,向灌区管理单位交费,再由灌区管理单位向黄河主管部门交付水费;直接由地方自建自管的渠首工程供水的用水单位,由渠首工程管理单位向工程所在河段的黄河主管部门交付水费。农业用水按夏秋两季征收,年终结清的方式收取水费,夏季主要征收水费和补助粮,秋季主要征收清淤费;工业用水按月收取水费。水费按方收取,以货币的形式结算。
目前,黄河下游引黄水量的计量多为流速仪测流,该方法比较准确,但耗时长,闸门启闭频繁,误差较大,人为因素多,测流精度难以保证,费用较高。另有一些取水口,无专门的计量设施,一般以开机时间、电机功率等因素计算引水量,准确程度不高。落后的计量方法常因计量不准,引起供需双方的矛盾。
供水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调整后的供水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渠首供水单位收不抵支的压力,但目前的水价不足合理水价的一半,与补偿成本合理收益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供水收入仅够支付材料、工资及零星开支,维持渠首管理单位的简单再生产,根本没有提取设备折旧费的能力。供水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工程老化速度加快,病险工程逐年增多。供水价格过低,也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工程投入来源少,工程老化失修,跑、冒、滴、漏问题严重,节水意识差,农业灌溉方式仍以大水漫灌、串灌为主,水利用系数不足0.45;工业、城镇用水重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这些问题反过来导致供水成本的增加,供水效益下降,使供水成本与效益的矛盾更加突出,黄河水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引黄涵闸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目前使用的引黄涵闸多为20世纪80年代改建或扩建的,因为缺少资金,部分涵闸超期服役,带病运行,急需更新改造。如何解决涵闸改造资金投入大和资金来源问题,是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渠首工程供水事业的发展。
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要适应机构改革、人员分流、部门预算的时间要求,分类分步实施。现有引黄渠首供水工程,关系到防洪与供水职能的划分,要分步实施改革,在对供水资产进行单独核算的基础上,把引黄涵闸、控导工程、堤防工程按一定的比例剥离划转供水资产,核定分离人员,组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责权明确、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的供水事业单位。在取得成熟管理经验、运作相对规范的基础上组建上下游结合、水量统一调度、利益共享的供水集团公司,搞好引黄涵闸的管理工作。对新建工业和生活引黄供水项目,市级河务部门要以控股或参股的方式积极参与项目的建设管理,积累管理经验,成立独立核算的供水公司,逐步加以推广。
加强先进测流技术和方式的研究,改进引黄涵闸的测流设施,结合引黄涵闸的运行监控系统改造,逐步配备先进的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建立引黄涵闸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系统,准确计量水量,减少传统测流方式造成的误差,缩小人为因素对测流的影响,最终实现所有引黄涵闸的远程监控。引黄供水单位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使用水单位牢固树立水商品意识、节水意识,理顺各种关系,合理、及时收取水费,确保引黄涵闸的正常运转,尽量避免由于测流方法不科学导致的水量计量不准确产生的矛盾。
引黄渠首工程分属于不同的省区,地方与部门分割管理,难以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的统筹安排与合理使用,枯水期各地争水现象严重。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调度、调配水资源,由黄委行使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权和监督权,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最大限度的发挥黄河水资源的作用。实行订单供水,根据黄河来水情况,统一调配水资源,合理分配各市级河务部门的引黄水量,特殊情况适当调剂,满足用水要求。
水价对水资源的配置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水价长期偏低,导致人们节水意识差,农业用水多为大水漫灌、串灌,渠系不配套,水利用系数低;工业用水浪费严重,循环利用率低。充分利用价格的杠杆作用,在综合考虑工程运行需要、成本和调水等因素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提高、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提高水价标准,使水价成为包括供水成本、税金、利润等在内的商品水价格,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两部制水价是对不同的用户实行不同的水价,以促进节约用水,限制浪费。两部制水价包括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基本水价按补偿供水工程固定成本费用核算,主要是对农业用水的保本计价;计量水价是按补偿供水工程正常运行成本、费用加合理的利润,主要用于城市工业用水、高消费行业用水。合理分析供水价格的内容,正确核算供水成本,根据供水实际确定不同的供水价格,完善水价制度。推行两部制水价能够维持引黄渠首工程的简单再生产,保障水利配套设施的正常运行,增加维修养护费用,逐步解决工程老化、失修问题,起到节约用水、减少浪费的作用。合理确定用水定额,实行超额加价制度,调整供水结构,积极探索适合灌区实际的水价制度,逐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力争供水效益的最大化。
水管体制改革后,重新组建了供水管理单位,业务上实行垂直管理,但是一些相关措施和办法有待进一步制定、补充和完善。随着供水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为改善日益加剧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供水单位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内控制度,如用水申请、取水许可制度、放水报水制度、供水管理责任制、供水管理办法及水费征收管理办法等,使供水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约束机制,不断完善与更新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管理行为,实现供水经营的良性发展。
实行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分开管理,按实际用途界定用水性质,是实行“两水分供”的前提。实行“两水分供”,让黄河水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既便于管理,又符合用水的实际情况。供水管理单位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水资源情况和用水情况进行检查和了解,科学界定用水性质,防止非农业用水大量挤占农业用水。摸清灌区及用水单位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分离非农业用水。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抑制非农业用水的过快增长。积极与用水单位协调,减少供需矛盾。
水费是保证供水管理工作良性运行的基础,水费增收是供水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办理取水许可时与用水单位签订用水协议,明确水费的征收时间、征收方式、征收进度及处罚措施;引水过程中或引水结束后,及时与用水单位沟通,增强用水户的节水意识,促进灌区节水改造,引进、推广先进的灌溉设备,采取先进的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用水户缴纳水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采取优费优水、先费先水、欠费减水、拒费停水的配水原则和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水费的全额征收,促进供水管理事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