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湖泊地区地域性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0/9/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蔡洋
[导读] 摘要:对于高原湖滨区域来说,该区域的土地对人口和生物具有承载能力的限制,从人与自然平等的角度看,环湖区域的建设既要为片区发展留出空间,也要为生态环境的演进留出发展的空间。
        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1
        摘要:对于高原湖滨区域来说,该区域的土地对人口和生物具有承载能力的限制,从人与自然平等的角度看,环湖区域的建设既要为片区发展留出空间,也要为生态环境的演进留出发展的空间。同普通城市绿化景观建设不同,环湖区域的用地生态环境价值更高,不仅需要普通地区起美化和净化作用的草坪、树木等绿化空间,更需要能够繁育生物的野生化林地、草地等。本文总结高原湖泊地区空间规划失败的症结,提出适宜于高原湖泊地区发展的五点发展思路,以期为该地区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字:高原;湖泊地区;生态
        我国的高原湖泊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云贵高原地区的湖泊水深岸陡,入湖支流水系较多,而湖泊的出流水系普遍较少,湖泊换水周期长,自净能力较弱;年内干湿季节转换明显,湖泊水位随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湖水清澈,全是吞吐型淡水湖,冬季也无冰情出现;青藏高原地区的湖泊是海拔最高的,以咸水湖和盐水湖为主。
        以雨水冲沟及天然湖体相连接形成的地表自然径流系统是高原湖泊地区的重要自然特征和生态支撑体系。近年来,高原湖泊区域的开发更多的是模仿平原滨水地区的建设模式,以至于地表自然径流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消失,城市洪涝、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生态文明及海绵城市等理念的提出,生态优先下的开发模式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高原湖泊地区的地域性特征
        1、地表径流复杂
        高原湖泊是在内、外应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它与流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如水系、植被的变化、泥沙和营养盐输入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原湖泊区域的地表径流是地壳运动与雨水冲刷的共同产物,是指受地形地貌影响,雨水在地面、壤中流动,将已存在或需要修复的河流、冲沟、湖泊等具有统一归宿的集水区串联起来的汇水路径。湖泊地区的地表径流体系由低等级的支流逐级汇入高等级干流,最终汇入湖泊,支流等级越高,地表雨水储水量越大,其功能复合度越高,生态稳定性也就越强,高原湖滨规划的一个重要关键问题在于是否处理好与用地与地表径流之间的关系。
        2、生态系统较为敏感
        高原湖泊以构造断陷湖为主,具有一定的封闭与半封闭特点。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使得高原湖泊流域成为众多动植物生长繁衍的有利场所, 并出现了许多特有物种。由于受境内地形气候影响较大, 湖盆内过境客水少, 受降雨季节性的影响 (降雨量小、蒸发量大、雨季短、旱季长 ), 湖泊流域内水资源普遍贫乏, 且时空分布不均,加上湖泊水体容量大、流动性差、循环周转期长、抗污染能力差等特点, 造成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敏感脆弱性。
        3、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
        高原湖泊大部分地区具有较好的景观和环境,往往会吸引大量的人流及旅游开发。其次,高原湖泊地区的隆起与抬升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存在典型的水平地域分异,不同的纬度及高程对应的太阳辐射、降水、土壤和生物等主要地表过程和要素都不同,因此,高原地区生态系统较平原地区更为脆弱,更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高原湖泊地区开发存在的问题
        1、地表自然径流系统受影响
        在高原湖泊地区开发建设之前,自然地表径流生态系统就已经发挥着水循环疏导、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其长久过程中逐渐进化并趋于稳定。地区的开发往往会打破这种稳定。传统的开发将地表径流视为不利因素,追求较高的开发强度,地表径流的干流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等级结构较低的可能会直接被填埋,地表径流被道路和建设用地切断,地表雨水径流变成地下暗渠,汇水廊道被硬化地面取代。


        2、湖泊自然岸线占有率高
        高原湖泊自然岸线指的就是天然的湖泊水体岸线,基本维持自然形成的状态,没有过多的人为改造。高原湖泊地区项目的边界往往延伸至湖泊自然岸线边,项目方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经常进行一些人为的岸线美化和固化,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对自然岸线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保护。且部分高原湖泊周边项目开发以高端住宅、酒店私有化开发为主,岸线私有化严重,影响环湖区的公共利益属性。以昆明阳宗海区域为例:环湖地区9个项目均位于水边,公共岸线私有化达到70%。
        三、高原湖泊地区空间规划方法
        1、制定法规,分级划定环湖保护区
        高原湖泊对于区域生态、景观、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高原湖泊地区的规划最大的失败在于天然岸线的占用,不仅仅造成生态体系的割裂,更容易造片区生物栖息地改变,从而影响整个片区的生态结构。如果要真正对高原湖泊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切实保护,实现对该地区的统一管理,必须建立良好的体制,分级别划定湖泊的保护区范围,按照生态敏感性对各个保护区内形成差异化管理,在核心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生态无关的建设,并制定专门的部门履行风景区保护、利用、规划、建设的职能。这样才能有力保障高原湖泊地区的各项保护、管理工作。以昆明滇池为例:昆明市于2011年划定滇池分级划界保护方案,并成立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按保护方案进行管理,近9年来滇池岸线无序建设基本得到控制,环湖区公共岸线比例由2011年74%升至89%,取得较好的成效。
        2、依托冲沟系统,建立野生化的绿地空间
        野生化绿地空间作为高原湖泊地区区域发展的生态骨架和开放空间,能有效调节区域的气候环境、改善景观破碎化、为物种多样性提供生存空间。高原湖泊地区的绿色空间主要是由农田、山体形成的楔形斑块、冲沟水系廊道串联组成,带状廊道将城市中的大型绿地、自然水体和湿地等生态节点串联起来,形成连续的生态空间网络。高原湖泊地区建设用地集中在腹地和山脚地区,保留下来的未建设用地主要是坡度较大的丘陵山体和以冲沟河湖湿地为主所形成的绿色生态网络。此外,可考虑强化绿化空间的游憩功能,形成城市滨水慢行系统,将城市开放空间和野生绿色空间合二为一,节约用地并提升绿地空间环境质量。
        3、控制用地规模,有机融入高原湖泊自然环境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高原湖泊及其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应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为前提,遵循自然演化过程中地形地貌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依据,控制单块用地大小及整体开发强度,从而实现地块开发与周边自然环境能够得到融合。同以往的平原地区中将用地看作是整体,进行道路分割发展的方式不同,环湖地区需优先进行视线敏感性分析,建设用地应组团式布置于非敏感地区并通过绿化基质进行分隔,从而实现场地与自然得结合。此外,依据笔者相关规划经验,临湖单地块面积建议控制在50亩以下,地块与地块之间用绿化基质分隔,对环湖区域的景观影响可以达到最小化。
        4、基于视点分析合理控制临湖界面高度
        高原湖滨地区的建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建议采用台地划分和多瞭望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根据环湖区地形地貌条件,划分台地,建筑按梯度变化原则进行布置,然后从环湖各个视点建立全景眺望分析,在确保山体景观眺望的前提下,确保环湖沿线建筑高度不超过山脊线高程的2/3,保证山体景观延续性。
        四、结语
        在高原湖泊区域的规划及建设中,只有将洪水控制、雨水滞留、地表径流控制、动物栖息、山体景观、水土稳定等自然价值同开发建设产生的生态旅游、运动娱乐、公共休闲等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体现高原湖滨地区的用地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竞一.高原入湖河口及湖滨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以昆明捞渔河湿地公园为例[M].环境工程2018.
        [2]邱雨斯.黄土高塬沟壑区城市生态修复规划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J].规划师,2018.
        作者简介:蔡洋(1983.6),男,汉族,云南昆明人,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室主任、国家注册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