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工作站 甘肃省定西市 743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水土保持的认识不断深入,水土保持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在总结水土保持新理论和新领域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要积极适应和吸纳这些新变化,以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关键词:水土保持,新理念,新领域
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深入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应自然、保护优先、尊重自然、强化治理,推进中国水土流失防治管理体系和防治工作能力现代化,充分有效地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生产效益,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强度大,再加上区域差异明显,使得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难度增加,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根本措施。在这个阶段,快速剧烈的人口增长现状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承载面临极限挑战,如何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人类面临的又一新的课题。水土流失是已经逐渐演变成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重大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是人民生活困难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调整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系统治理山水田林湖草。要想做好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就要准确把握当前水土保持工作方面的新理念新观念,在研究思路、发展内涵、治理效率和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实现新的改进和转变。保持水土,刻不容缓,改善环境,根除灾害,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参与。明确水土保持的内涵和外延,一是要在水土保持的基础地位上树立大水土观念。通过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土壤退化,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土壤环境和生产条件,对于水、土,首先要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和生产能力。水土保持不仅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基础,也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它是国土整治的根本。二是要在水土保持的主体地位上树立大水土观念,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生命线,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基础,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必须条件,它需要广大人民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二、水土保持治理新理念、新内涵、新领域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水土生态系统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伟大事业。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必须要要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发展观念,走环境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广义上讲,水土生态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一理论将极大的拓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域,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推进由传统水保(单纯水土流失治理)向现代水保(水土生态环境改善提升)的发展。
2、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著名的论断之一,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的有机生命躯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这也意味着水土保持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而是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增强生态系统的循环能力。新时代全面推进生态建设行动指出:要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准确把握山水田林湖草的共生关系。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景观水保学。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那么下一步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应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生态建设视为发展之义,加快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始终把自然规律作为根本遵循,在做好传统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中国首届城市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景观水保学”的概念,即合理地把水土基底处理好,处理好水土与人、与社会、与文化的关系,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实现美丽加生态的完整体系。其实质就是水土保持不仅要防灾减灾、保护生态,而且要为大家提供可赏阅的生态景观。
4、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土保持信息化对于提升水土保持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动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于支撑水土保持工作健康持续稳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水利部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规划》,目前,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已在全国各地深入实施。信息化除在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及监测评价方面有着广泛需求和充分应用外,对于水土流失治理也有很好的助推作用。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全面、科学、快速地获取、分析水土保持调查数据,形成数字化基础,提供直观的信息资源支撑和决策环境,辅助完成规划与设计;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按照项目阶段与工作职能实现“图斑—小流域—县—地市—省—流域—国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的系统化、精细化管理与尺度效益分析。因此,信息化理论与技术也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及措施
1、提高全民意识。应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加大水土保持法的宣传与教育,增强技术学习,提高全民参与水土保持的观念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调动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让广大人民能够深刻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治理水土流失,营造全民责任意识的的良好氛围。
2、坚持保护优先。加强预防监督执法工作,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把预防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践证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方针,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植被恢复。要在保护生态上下功夫,以强化自然修复为主,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其中以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等生态修复措施为主,实现自然恢复,进而解除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
3、制定生态修复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由于各地水土流失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较大,因此生态修复规划应区别对待。以全国4个大生态修复类型区为依据,结合各地地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规划,坚持创新引领、制度先行的基本动力,明确修复时限、修复面积、修复方式及保障措施等,加快生态修复工程实施。
结语:
新时代、新形势下,水土保持要以更高、更远的思想和理念去思考,综合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强化治理措施,加强工程建设中的可操作性,以达到水土保持更高层次的要求,实现现代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姜建.城市(城镇化)水土保持技术措施探索[J].中国水土保持,2018(3):30-31.
[2]姜好.城市水土保持的新机遇新对策新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201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