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聚焦群众满意度——针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9/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杨银涛
[导读] 摘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大规模推进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对于基层而言,这种力量举足轻重,甚至可以改变整个地区的发展面貌。
        中共香格里拉市委党校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  674499
        摘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大规模推进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对于基层而言,这种力量举足轻重,甚至可以改变整个地区的发展面貌。人的因素在精准扶贫中至关重要,从识别、帮扶到最终的满意度都始终要以人的意愿为依归,而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它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以香格里拉市的群众满意度为例,它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同时又作用于各种事务,在精准扶贫推进中不断变化,最终成为影响其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区域;群体;民俗;宣传
        自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基层的工作格局有了重大改变,扶贫成为了基层当之无愧的第一要务。在全国攻坚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的资源,包含人力、物力、资金各项都高度集中向扶贫工作倾斜,形成聚合众力的工作态势。
        作为国家“三区三州”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大批帮扶资源涌向香格里拉市,在本地区自身攻坚脱贫的基础上,从州、省、国家层面都给予了更多关注,使得香格里拉市一地的脱贫摘帽显得意义重大,不仅关乎我们自身,更关乎整个州、省乃至国家的减贫成效,甚至是大国形象的树立。在此背景下,这四年多内,仅作为县级市的香格里拉已投入约30亿资金专项扶贫,调整充实千余人致力于扶贫一线,深入落实五级书记抓联动,切实打造了自上而下的扶贫指挥体系,形成了统一指挥,整体联动的战时模式,脱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减贫成效
        香格里拉市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处于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全市国土面积11613平方公里,辖7乡4镇,62个村民委员会(居委会),68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328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1%)。全市有虎跳峡镇、东旺乡、三坝乡、上江乡4个省级贫困乡镇,1个州级贫困乡(尼西乡),45个贫困村(其中9个深度贫困村)。香格里拉市80%的国土面积属于高寒山区,是众多农牧民的生活栖息之地,2000年香格里拉市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5年的脱贫工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识别初期的4660户18426人减至目前的149户42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从2015年16.22 %下降到2019年底的0.38%,累计减贫4504户17978人。
        除扶贫领域的专项数据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进步亦较为显著。2015年到2019年,香格里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99.3亿元增加至152.6亿元,年均增速达10.23%。
        二、满意度的分布特征
        然而除了统计数据上的宏观体现,脱贫成效必须与群众满意度相挂钩。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事关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推进扶贫进程时,任何帮扶措施,包含产业发展、就业培训等都势必要以群众意愿为依归,充分倾听群众的意见和感受,保障群众话语权。并在最终的脱贫考核当中,将群众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借以衡量整个扶贫工作的质量。香格里拉市长期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脱贫退出重点指标的推进完成情况,以接近全市80%以上的主要精力投入相关工作中,其中群众满意度提升亦是一项重点工作。但在长期推进过程中,一直存一些突出问题。
        (一)满意度高低分布呈现区域性特征。香格里拉市所辖的7乡4镇居住着藏族、汉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白族、苗族、回族、普米族等9个世居民族和其他民族共25种,其中建塘镇、小中甸镇、五境乡、尼西乡、格咱乡、东旺乡居民皆以单一民族—藏族为主,三坝乡以纳西族为主,而虎跳峡镇、金江镇、洛吉乡则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每个地区的区域特点、贫困现状都有较大差异,具体的扶贫操作过程中,就体现为不同的方法手段,在最终的群众满意度上亦呈现出不同特点。总体来说,香格里拉市的满意度分布呈现区域性特征,即建塘镇、小中甸镇、五境乡、尼西乡、格咱乡、东旺乡、洛吉乡满意度总体较高,其余乡镇的满意度较低,这种区域性的分布特点和民族、人口分布有一定联系。
        (二)满意度分布呈现群体性特征。自2015年开始实施精准扶贫,对贫困户的认定就成为初期阶段的头等大事。在遵循“五查五看”、“三评四定”等程序后,全市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4660户18426人,确定了5年间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但在整个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需要涵盖建档立卡户、边缘户、非贫困户多个群体的带动提升,对每个群体的政策倾斜力度不一样,各个群体就呈现出了高低不同的满意率,其中边缘户和非贫困户的满意度普遍较低。
        三、满意度分布的原因构成
        (一)民族风俗的固化影响。我香格里拉市有藏族、汉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白族、苗族、回族、普米族等9个世居民族和其他民族共25种,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每个民族富有特色的生活方式在长久的时间沉淀中慢慢固化,最终以住所、饮食、嫁娶风俗等多种形成加以呈现,成为难以撼动的生活日常,但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由此引发的传统与发展间的矛盾是工作的重难点之一。以住房提升工程为例,香格里拉市按照贫困退出的“6.10.5”标准开展各项工作任务,并依据“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要求大力实施了易地搬迁、农村C、D级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住房的基本需求,改变了长久以来较差的居住条件,对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亦有了相应的影响。

对自古以来就一直注重居所条件的藏族等民族来说,这种改造几乎没有必要,但对某些特定民族而言,住房提升工程意义重大。住所的改变意味着对民族风俗的动摇,但从精准扶贫的角度出发,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是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是本级政府必须贯彻落实的重要脱贫指标。正是由于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与脱贫退出的具体要求相异,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矛盾凸显,具体表现为易地搬迁入住率低、环境卫生难整治以及在民生方面的赡养等问题。因此在这类型民族分布的地区,伴随着问题的多样化,满意度提升有较大的难度。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各个乡镇不同的贫情、不同的文化氛围等综合原因,最终导致满意度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二)具体的扶贫操作有偏差。一是初期阶段的精准识别不到位。在初期阶段,尽管按照相关程序进行了贫困户识别工作,但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群众对精准扶贫这项全国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认识均不到位,重视程度不足,工作人员对乡镇的贫情分析不全面,农户仍以过去的扶贫方式看待这场脱贫攻坚战,在识别贫困户时,还想沿用过去将资金贫均等平分或是每户轮流受益的形式,评议过程不慎重,精准识别工作不甚到位,为后来的满意度提升留下了隐患。二是实施阶段的工作方式方法不严谨。精准扶贫较之以往的扶贫模式有着鲜明的差异,它更强调的是精准到人、瞄准到户,也就意味着大量的扶贫资源会向建档立卡户集中倾斜。这原本就是扶贫工作的初衷本意,但贫困户数量众多,致贫原因也是多种多样,除了因残、因病等不可控的因素外,还有一些是可控的,比如缺乏内生发展动力的贫困户。所以一旦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做法稍有偏差,就会引起非建档立卡户和边缘户的不满情绪。习总书记在关于脱贫攻坚的论述中强调,“既不能吊高胃口,也不能降低标准。”精准扶贫瞄准的是处于贫困线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保障的是这部分人的基本生活水平,为的是消除绝对贫困,如果在这个时期擅自提高脱贫标准,不仅会给当地财政造成过大负担,也容易形成“养懒汉、扶懒汉”的不良氛围。但在具体实施当中,这种标准往往难以把握,很容易走入变相提高标准的误区。例如某村实施的易地搬迁工程,的确大幅度改善了当地局民的居住条件,但在笔者看来这显然超越了相关的脱贫标准,新建房的条件也明显高于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标准。同时这些受益的建档立卡户中就有部分是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群众,这就让原本贫困程度与建档立卡户相差不大的边缘户和非建档立卡户有了不满情绪,影响了后续的满意度测评。除了整体推进上的偏差,还有很多的因素,例如工作队员的工作方式、重复繁琐的资料填写、具体矛盾问题的处理方法等等,日积月累都成为了影响群众满意度的重要原因。
        (三)整体宣传不到位。政策宣传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群众满意度有着直接影响。我市采取了多种手段,持续推进政策宣传和感恩教育。推进“三个一”行动(一月一同吃同劳动、一月一政策宣传会、一周一脱贫政策广播),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介,持续报道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三评三讲”活动、先进典型教育,宣传活动;组建贫困户“感恩宣传连”,通过开展“心怀感恩•奋力脱贫”宣讲活动和“脱贫感恩•赞身边人说身边事•自强诚信感恩”村级宣讲活动,用身边的事开展脱贫感恩教育;发放精准扶贫政策手册、健康扶贫知识等相关手册;在公路主干道、集镇乡村密集场所周边墙体及民居空白墙面等地方绘制文化墙、书写悬挂张贴标语,推动“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先扶志”“富口袋先富脑袋”的舆论氛围。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引导,的确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但相较于全市满意度不高的现状来说,宣传的力度仍稍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内容方面,一贯的宣传方式总是更加强调对建档立卡户的帮扶,更多的以建档立卡户的视角来阐述和宣传,缺乏对非建档立卡户的关注。延伸到扶贫推进中,即缺乏对普惠性的扶贫建设和相关政策的大力宣传,或是宣传不够透彻、深入,总是点到即止,导致群众对脱贫攻坚认识不到位。其次是形式方面,缺乏创新,仍以传统的宣讲为主,吸引度不高,效果有限,再次是宣传主体方面,尽管动员了广大的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挂包干部等加入其中,但这种宣传有着短期集中的特点,总是密集出现在一段时间内,缺乏后续持久的效应。
        四、 聚焦满意度提升的几点思考
        群众满意度是香格里拉市脱贫退出的重要考核指标,在“三率一度”中有着明确的规定,退出的贫困县群众满意度(认可度)要达到90%以上,在相关的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的当前,满意度成为现今仍有很大变数的指标,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仍需大力强化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动员更多的宣传主体切实投入到满意度提升的工作当中。
        (一)强化宣传力度,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在最终冲刺阶段,全市更要精准把握时间,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动员更多力量参与其中,积极引导已脱贫户现身说法,强化全市感恩脱贫的氛围。加大对重点户、边缘户、非贫困户的关注,开展有效的遍访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
        (二)优化宣传内容,实现全面完备的有效引导。进一步充实完善宣传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宣传引导活动。加大对普惠性扶贫工程的宣传力度,例如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电力、网络宽带等所有居民共同受益的项目及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着力提升非建档立卡户的满意度。
        (三)压实宣传责任,打造全面系统的宣传体系。要进一步压实挂包单位的宣传责任,要求挂包干部每月适时入户宣传;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优势力量,实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统筹乡(镇)村干部力量,开展乡、村多个层面的宣传引导活动,积极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打造力量充实、颇具亮点的乡镇宣传队伍;做好市级宣传规划,明确责任分工,注重创新宣传引导方式,做到传统宣讲、戏剧演绎、演讲等多种方式的有力结合,多个相关部门统筹协作,打造实力雄厚的宣传队伍,切实提升宣传工作质量,形成市、乡(镇)、村、户四级联动的宣传教育体系,为提升群众满意度奋力冲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