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那园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南宁 530029
摘要:本论文在研究沟通、知识转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沟通的三个维度(沟通频率、沟通媒介丰富度、沟通渠道的非正式性)对知识转移过程(知识传递、知识吸收、知识利用)的关系假设,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对32个知识工作团队为样本,验证了沟通对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沟通频率、沟通媒介丰富度、沟通渠道的非正式性对知识传递、知识吸收和知识利用都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知识传递对知识吸收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知识吸收对知识利用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知识型团队;沟通频率;沟通媒介;知识转移
1引言
目前越来越多企业以团队为工作单元开展研发活动,特别是知识型团队。如何整合分布在团队不同成员的知识,实现隐性与显性知识在团队内部的二元互动及转化,提高知识的价值成为现今的热点课题。
知识型团队成员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性,并且协同工作对知识和信息有很大的协同性,要调动团队的知识资源,消除知识流动的壁垒,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沟通与交流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从知识转移的过程来看,知识转移是知识传递、
吸收和利用、缩小知识差距的双向动态过程,团队必须通过一定的沟通模式,将现存的个体知识进行传递、共享与整合,为团队整体所吸收和利用,发挥最大效能。因此,本文采用实证方法,从沟通的三个不同维度出发,结合知识转移的过程,研究不同维度对知识型团队知识转移的影响。
2研究假设
本文结合知识的转移的过程,将知识传递、知识吸收和知识利用作为测量维度。有效的知识转移首先是进行知识传递,知识的传递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或电子邮件、文件文档等媒介方式来进行,知识的吸收表现为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知识的利用则是将吸收知识成功应用到组织中,这三个过程是递进的相互依赖的过程。
在团队协作过程中,通过频繁的沟通,团队成员间不仅可以扩展自己对于对方拥有专业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加深对对方能力和动机的认识,有助于消除达成共识的障碍,利于知识的转移。不同的沟通方式具有不同的媒介丰富度,能提供不同的知识丰富性,所以促进团队知识沟通的能力也不一样。非正式沟通是正式沟通的有机补充有助于促进团队成员沟通的便利性和效率,具有行为自发、形式自由、沟通双方相互熟悉等特点。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总结,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 1a(H1a):沟通频率对知识传递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 1b(H1b):沟通频率对知识吸收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 1c(H1c):沟通频率对知识利用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 2a(H2a):沟通媒介丰富度对知识传递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 2b(H2b):沟通媒介丰富度对知识吸收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 2c(H2c):沟通媒介丰富度对知识利用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 3a(H3a):沟通渠道非正式性对知识传递有显著影响。
假设 3b(H3b):沟通渠道非正式性对知识吸收有显著影响。
假设 3c(H3c):沟通渠道非正式性对知识利用有显著影响。
假设 4(H4):知识传递对知识吸收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 5(H5):知识吸收对知识利用有显著正向影响。
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png)
图1 沟通对知识转移过程影响的研究模型
3 实证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分析,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基本资料、沟通和知识转移,各个维度的题项数如表1所示。数据收集主要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方式进行,调查者主要涉及广西的企业设计型知识工作者和高等教育院所的科研人员。本次调查共向32个知识工作团队收率达91.5%。发放200份问卷,回收问卷183份,剔除部分不完整问卷和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69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4.5%。
表1 测量题项数
.png)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1团队层面数据加总验证
32个团队在各变量的Rwg值,均超过0.8,表明团队成员的回答一致性程度较高,可以将个体层面的数据整合到团队水平上,各变量的团队层面测量值是成员个体评分的均值。计算出的各变量的Rwg平均值如表2所示。
表2 各个变量的Rwg(J)平均值
.png)
4.2 测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表3 信度检验结果
.png)
表4 KMO 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
.png)
由信度检验结果可知:(1)代表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信度较高;(2)适合进行因子分析;(3)题项间有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4.3 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度量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相关系数
.png)
为简化表格,各维度用数字表示,1—沟通频率,2—沟通媒介丰富度,3—沟通渠道非正式性,4—知识传递,5—知识吸收,6—知识利用。
由Pearson相关分析的结果可知:(1)沟通频率与知识传递知识吸收和知识利用均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2)沟通媒介丰富度与知识传递显著正相关(r=0.566,p<0.01)、与知识吸收显著正相关(r=0.291,p<0.05)、与知识利用显著正相关(r=0.249,p<0.05);(3)沟通渠道非正式性与知识传递显著正相关(r=0.685 p<0.01)、与知识吸收显著正相关(r=0.283,p<0.01)、与知识利用显著正相关(r=0.247,p<0.05);(3)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833,p<0.01);知识吸收和知识利用在 0.01 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4。
4.4 回归分析
沟通对知识转移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知识转移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沟通对知识转移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png)
由表6可以看出,沟通的3个维度对知识转移都产生显著影响,知识转移的三个过程之间也有显著影响。沟通频率、沟通媒介丰富度、沟通渠道非正式性的标准化系数B都为正数,说明它们对知识传递、知识吸收和知识利用都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知识传递对知识吸收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知识吸收对知识利用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5 结论
本文丰富了沟通的研究维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沟通频率沟通媒介丰富度、沟通渠道非正式出发,研究其对知识转移三大过程的影响,以及三个过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由调查问卷可知,沟通频率对知识转移有正向影响作用,提高沟通频率,能加深团队成员对彼此能力和动机的认识,有助于消除个体认知差异引起的障碍;沟通媒介丰富度对知识转移有正向影响作用,采用的沟通媒介丰富度越高,越有利于促进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传递、吸收和利用;沟通渠道的非正式性对知识转移有重要影响。非正式沟通比正式沟通能够传递更丰富和多样化的知识,沟通双方不用受到工作层级和严肃氛围的限制,可以提高沟通的便利性和效率,从而利于知识的有效转移;知识传递和吸收对知识利用有正向影响作用。团队在协作工作过程中,应增加沟通的频率,采用正确的沟通渠道,比如隐性知识,应采用面对面沟通方式,在交流过程中,也应适当采用非正式沟通,增加知识转移的机会与有效性。最后,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样本量比较少,研究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沟通的内容,比如面对面方式、电子媒介方式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转移成本[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4): 19-20.
[2]基于知识转移过程的建筑工程承包企业投标效率提升路径研究[J]. 项目管理技术,2019(8):83-87.
[3]陈磊,段鹰.知识型团队决策过程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