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质局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湖北武汉 430051
摘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构建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完善科学的空间规划体系,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监管,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改革部署。
关键词: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方法
1地质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
在中国,国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为,满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不被破坏的条件下,一定区域范围内能承载的最大资源开发强度和能容纳的最大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换言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基础的三大要素是资源最大可开发阈值、自然环境的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量。1.1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地质环境承载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1、地质环境承载力是地质环境系统结构特性的一种抽象表述。地质环境的各个子系统通过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使系统由无规则状态转化为宏观有序的状态,再由于本身的结构特性,地质环境的总体功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地质环境这种抗干扰的结构特性,是地质环境承载力来源的根源。2、地质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会随着人类对地质环境改变而变化。人类所处时代的科技水平、社会生产力是限制地质环境开发的重要因素。之前认为难以治理的地质环境问题、难以开采的资源矿产,慢慢随着科技的进步,不再是限制人类进军自然的天然屏障。地质环境承载力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量值。3、地质环境承载力是系统活力、系统产出能力、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在不同的地质环境的目标下,地质环境承载力也是变化的,即便针对同一特定的地质环境,在不同的地质环境目标下,地质环境承载力也是不同的。地质环境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然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人类社会对地质环境的改造、开发、利用等产生影响的速度、广度、强度越来越大。在人类社会活动影响下,地质环境与外界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越来越广泛深入。
1.2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
国土空间规划这一名词是在解决“多规合一”的融合问题时提出,但未明确定义。笔者认为国土空间规划因不同层级的影响而发挥不同的主导作用,比如国家级的是在全国最上位层面全面兼顾统筹,整合区际联系,也就是针对全国范围的宏观方案,为下位规划提供框架支撑。而市县一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应是在国家战略主导下的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可以理解为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系统宏观的总称,规划内容涵盖土地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全方面,是规划的顶层设计。它是依据行政区域划分不同而带有层级属性的公共政策,每一级国土空间规划都对规划对象提出发展战略、政策指导,都实现对人口规模、经济集聚、开发建设活动的引领和发展,都保护人类和所有动物生存的本地条件以及维护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运转。2018年9月通过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2019年3月初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时刻保持底线思维。同时,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表示即将全面启动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指出继续深化“多规合一”,解决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坚持履行好部门职责,完善机制,重点处理当前的突出问题。
2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2.1集对分析法
1989年,我国著名学者赵克勤提出了集对分析法(SPA法)。集对分析法是处理系统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目前,集对分析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在发展的过程中,集对分析是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对集对中两个集合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一种系统和数学分析,从同、异、反三个方向分析。
2.2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通过多个评价因子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其基本思路就是将多个参与评价的指标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法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在地质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过程中,多个指标是同时参与评价的。2、综合评价过程中,需要对评价因子进行重要性分级,并赋予不同的权重。3、运用综合评价法产生的评价结果,是以指数或分值的形式进行综合排序的。构成综合评价的要素通常分为综合评价模型、权重系数、指标对象以及评价者。在进行地质环境承载力计算时,通常以地质环境承载力为评价对象,以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所属指标、水文地质问题及其所属指标、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所属指标为评价指标。最后赋予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2.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具有系统性、层次性非常明显的决策方法,一般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多目标决策。在安全和环境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学者们的不断拓展研究,已经出现改进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灰色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理论。在环境科学研究实践中,层次分析法主要应用于环境规划、生态安全、区域环境承载力等众多领域。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是使用决策者的经验水平,来维持决策的准确性。在目标结构较为复杂、没有标准参考或者没有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通常将目标分为若干个层次和指标,依据各个指标之间的重要性对比,构建相应的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通过一定的数值检验,获得不同评价体系的指标重要性权重。
2.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
随着计算机系统能力、多媒体技术、空间虚拟实镜技术、数据库技术、三维技术的显著提升,地理信息系统出现网络化、集成化、开放化发展趋势,并与多个学科进行交叉渗透。目前,GIS可以分为人员、数据、硬件、软件、过程五个组成部分,具有数据管理和存储、数据编辑和处理、空间分析和统计、产品制作及显示、程序开发嵌入调节等功能,具有处理效率高、更好的决策支持以及更快的地理空间沟通能力。Arc GIS软件为用户提供一个可伸缩的、全面的GIS平台,是ESRI公司具有37年开发历史的软件系统,是世界上目前应用最广泛、市场占有率最高的GIS平台软件。主要有Arc GIS Desktop,Arc GIS Server,Arc GIS Mobile,Arc GIS Online和Arc GIS Engine组成,具有强大的地图制作、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空间信息整合、发布与共享的能力。
3国土空间规划引导
国土空间规划是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综合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时序安排的最高位、综合性最强的规划与布局,各类单项规划或者产业规划均应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框架下进行,服从于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以需求为导向,梳理和分析国土规划对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需求,结合矿区国土空间开发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开展不同规划阶段、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下的情景模拟研究和地质环境承载力分析,对未来地质环境承载力大小和演化趋势做出预测评价。提出国土资源优化利用方案和国土空间规划引导与部署意见。
4结束语
总之,国土空间规划是对空间的合理布局,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组织和统筹区域发展,管制不同功能空间的土地利用。总之,站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立场上,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薛金辉.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的规划关系研究[J].智库时代,2019(15):26-27.
[2]岳文泽,王田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3):1-8.
[3]牛赓,翟国方,朱碧瑶.荷兰的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及其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8(05):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