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河北省保定市 072250
摘要:文物是对历史某一时期进行展现的重要载体,拥有着极为重要的艺术、历史及科学价值,博物馆作为保护和集中文物的主体对文物进行保护与修缮的工作一直都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博物馆对馆藏文物进行保护修缮时受到很多制约,因此解决该问题已成为当前博物馆的一项重点工作。
关键词: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性修缮措施;研究
当前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某些文物在出土时便已受到破坏,或是因人为、储存条件不理想等因素导致展览的文物出现损坏,各种损坏程度不同的文物均需要进行修复。修缮文物要求博物馆通过现代修复手段将文物的原貌呈现出来,才能使其教育和展览价值充分发挥,本文针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缮措施进行探究。
一.文物保护性修缮的价值
文物往往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及艺术价值,文物若以残缺的形象展出则无法体现其自身价值,保护性修缮措施可以使馆藏文物的原本面貌最大程度地得以还原从而全面的展现文物价值。同时修缮人员按照可辨识原则通过修复文物的残缺部分使其原状得到更好的保护,多次的保护性修缮可有效提升文物修缮人员的修缮水平[1]。
二.馆藏文物保护性修缮方案
1.文物信息的采集
对馆藏文物进行保护性修缮先要全方位和深度了解掌握文物的信息,例如大部分出土的青铜器往往会出现残缺状况,甚至某些青铜器的文饰受损及分裂为多个部分。因此博物馆先要整理和搜集好文物的基本信息,登记文物的来源、年代、工艺、名称、编号等。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开展保护性修缮工作,需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深入调查文物的保存状况,对文物出现损害的状况明确并对其出现损害的原因及时研究并积极给予预防。掌握越多越详细的文物信息能更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性修缮工作,因此单纯通过记录文物信息无法使该工作的需求得到满足。在将文物基本信息为基础的前提条件下博物馆需要将搜集信息的途径扩展,如往往会和其他的青铜器同时出土的青铜器很少出现单品出土的状况,加上同一批出土的青铜器有较大的相似性可以更好地相互参照[2],因此修复人员要想搜集更多的相关信息可以从同批出土的完好文物中入手。当前不少馆藏文物在频繁的博物馆交流活动中运送至外地展览,从仓库中不断的搬运和移动极容易受到损坏,因此工作人员一定要在搬运及移动过程中将各项审批手续出示,严格遵照文物保护条例搬运和移动才能使文物的安全得以保证。
2.对文物进行分类
博物馆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因物制宜的原则按照文物的实际状况对文物进行保护性修缮,通常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根据材质可分为陶瓷类、玉石类、纸质及青铜文物等,针对各种文物不同的材质进行划分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其各种修复及保护难度大的问题。例如在漫长的岁月中铜器上的铜绿往往会使其受到腐蚀,但硫酸铜、氧化铜等反而会保护文物避免其进一步氧化,修复时可以通过机械剔除处理文物上的铜绿,然后利用化学置换反应将其锈层中的氯离子置换出来。
3.修缮方案的制定
对博物馆馆藏文物制定保护性修缮方案时,一是应当严格按照各种文物的材质对其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修缮方案,注意对馆藏文物的修复目标、实际损坏状况及修复流程重点明确[3];二是修复人员为了获得理想的文物修复效果一定要坚持环境统一、最小干预及可逆性等基本修缮原则;三是明确详细的修缮操作规程及相应技术,才能使保护性修缮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4.改善文物保存环境
不同的文物需要不同的保存环境,大部分博物馆建设往往将地下一层设置为库房,极为潮湿的库房环境对文物的保存极为不利。因此博物馆一定要为文物创造能够长期保存的良好外界条件才能防止文物受到各种外界物质的侵蚀,同时在积极做好文物防潮处理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各种文物的实际状况设计不同的保存环境条件才能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管。另外某些馆藏文物因其自身特殊性需要博物馆添加干粉灭火设备并配备水型灭火器,博物馆一定要将各种小型设备配备到位。
5.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从事馆藏文物保护性修缮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获取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而并非单纯的文物安全培训或理工科背景。博物馆馆长可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选拔,建立健全文物修复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保证所有的修复人员能够将各项文物的修缮技能熟练掌握,才能使馆藏文物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馆藏物是国家宝贵的文化与科学财产,更是博物馆经营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文物在日常展出或出土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因此将保护性修缮工作落实到位显得极为重要。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当从文物分类、信息采集等诸多方面入手,通过科学的修缮方法才能使馆藏文物的价值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徐旭.浅谈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缮[J].收藏界,2019(05):36-37.
[2]萨日娜.试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缮[J].科技风,2019(27):198.
[3]高丽萍.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缮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