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发表时间:2020/9/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叶英赞
[导读] 摘要: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污染毒性大,危害性强,后果严重等特性,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监测,可为应急处置和救援提供有力的保障。
        广西柳化氯碱有限公司
        摘要: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污染毒性大,危害性强,后果严重等特性,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监测,可为应急处置和救援提供有力的保障。文章重点就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要点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字: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
        引言
        突发性环境污染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因为污染因素众多,很可能有多种原因共同造成,所以会增加后续处置的难度。而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失控后很难快速处置,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性的污染,甚至会影响到区域内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会直接破坏生态环境。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十分复杂,不仅要合理分析污染的种类和源头,同时还要分析具体的处理措施,特别是对于大型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而言,往往影响的范围较大,很难针对性的采取处理措施,而且还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污染的控制,这都增加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的难度。
        1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的意义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能够快速地了解到污染的种类,而且针对性的判断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因此就可以为后续的污染事故处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于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影响和控制其蔓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之后,应急监测的成果也是重要的参考数据。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很多物质对人体有害,而且会直接造成生态的破坏,一旦发生突发性的事故,就会造成恶劣的影响,相应的救援行动也很难开展,因此就需要借助应急监测来快速的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分析和判断,加快应急处理的速度,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减少事故的影响,同时降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带来的财产损失,保护区域内居民的健康。
        2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要点
        2.1应急监测前期准备
        2.1.1建立环境应急数据库
        为了及时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各项资料的准备,建立环境应急数据库,并制成光盘或存盘在移动设备上,以方便携带和查找使用。环境应急数据库应包括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危险品数据库、应急监测方法数据库、专家库等,详细如下:第一,环境风险源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对辖区内储存、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部门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分类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的目的是便于统一管理,掌握环境风险源的基本信息,并据此开展本地区的应急监测预案制定。很多省份目前已出台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要求相关单位制定预案并在环保部门备案,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核实,重点是确认环境敏感目标的情况;第二,危险品数据库是在环境风险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对辖区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进行进一步细化分类,标明各种危险品的理化性质、爆炸危险性、毒性等内容,特别是对人体健康、动植物和生态的危害性、危害方式、持久性及处理处置方法等,为现场监测时选择监测方法和监测人员防护等方面做好准备,也为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处置措施提供依据;第三,应急监测方法数据库,为迅速判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的趋势,基于“尽量准确”的原则,对现有的监测方法进行筛选,选择能在最短时间提供可靠数据监测方法,以便查找使用;第四,专家库的建立。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污染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事故的处理的同样具有专业性,应事先组织建立包括环保、安全、消防、疾控、气象等专家在内的事故处理专家库,一旦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必须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在事故定性、确认污染物性质、污染物范围及程度、预测事故发展、选择和确定应急监测方案等问题应高度重视和听取专家的意见,有助于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
        2.1.2应急设备的选择和管理
        应急监测设备应以能满足现场监测要求,灵敏度高、准确度和再现性好,检测范围宽,同时尽量选择体积小、重量轻便易携带的仪器。

个人应急防护用品,应根据应急监测人员数量,配备足够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毒呼吸器和防护眼罩等,重视应急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建立应急设备管理台帐,按时进行计量检定经常进行校准和比对,时刻保持电力充足、设备完好。实施标识管理,明确仪器使用状态,并责任到落实到人,做到专人专管,保证应急监测仪器设备随用随取,且用得上,测得准。
        2.1.3应急监测预案的建立
        应急监测预案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主要任务、工作程序和分工、监测数据质量保证、数据上报等内容,它是确保应急监测顺利实施和完成的重要基础,应从保障、预防、分级、协调、监测、上报、完善等环节进行分析和编制,可在制定主预案的基础上,结合环境风险制定多个有针对性的子预案。
        2.1.4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演练
        应急监测的现场情况非常复杂,监测工作又具有非常强专业性,同时对监测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不仅要建立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应急监测队伍,同时还要强化对应急监测人员的专门培训,不但要全面掌握各种污染因子的应急监测方法和相关技术规定要求,还要熟悉个人防护知识。演练目的是检验应急预案的覆盖性和实用性,采取接近实战的演练,可以让我们找出预案中存在不足,加以补充完善,使预案更加科学简练,便于操作,所选监测方法更加适用,同时通过经常性的演练,还可以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操作速度和精准度,提高心理素质,从而能更好地完成应急监测任务。
        2.2如何顺利开展应急监测
        2.2.1现场监测
        在顺利达到现场之后,监测人员要立即以应急监测预案为参考依据,快速启动应急监测工作。首先,应急监测人员要对事故进行充分调查,将调查结果与环境应急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对污染因子,尤其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毒性污染物进行初步判断,做到明确与了解;其次,确定监测点位。在监测点位确定过程中,要重点参考气象参数以及敏感目标,采用最适宜的方案迅速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工作中要明确应急监测人员的各自分工,并且保持互相协作,尽最大努力快速为完成现场监测工作。
        2.2.2安全措施
        应急监测人员在进入事故现场时必须保证已经穿戴好安全防护设备,充分了解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如果现场安全无法确认或监测人员没有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好防护设备,则不允许工作人员进入现场。除此之外,现场工作人员必须要在取得指挥领导、警戒人员的批准之后才可以进入现场,同行的应急监测人员不得少于2人。
        2.2.3监测数据报告
        编制准确的应急监测数据报告,要严格依照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以及应急监测得到的结果进行,编制完成后要及时报给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监测报告的报送形式既可以是电话和传真,也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报告提交后要对监测报告进行文本存档,以便随时进行查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有效降低这类事故造成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张涛,赵兵,李革新,常金岭,秦晓彬.安阳市主要焦油化工企业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现状[J].职业与健康,2010,26(02):224-226.
        [2]雷洋,袁九毅,仝纪龙,潘峰.沿江、沿河类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环境应急监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8(09):3844-3845+3924.
        [3]曾建.浅谈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J].能源与环境,2014(06):68+70.
        [4]何兆华.石化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种类及应急监测对策[J].安徽化工,2014,40(01):56-57+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